第五章 時令疾病 第三節 丹痧第 4 頁
2.毒熾氣營
證候;壯熱不解,煩躁不寧,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彌漫全身,壓之退色,見疹后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后舌苔剝脫,舌面光紅起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分析:邪在氣營,熱毒熾盛。邪毒燔灼氣分,則見壯熱不解,面赤煩躁口渴;肺胃熱毒化火,上攻咽喉,則見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熱毒外透肌表,則見痧疹密布,色紅如丹;熱毒熾盛,內逼營血,則疹色紫紅或瘀點;氣分熱盛,則舌生紅刺,舌苔黃糙,脈數有力;熱盛津傷,胃陰亦耗,故舌光起刺,狀如楊梅。
治法: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涼營清氣湯加減。常用藥: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黃連清氣涼營,瀉火解毒;鮮生地、鮮石斛、鮮蘆根、鮮竹葉、玄參、連翹甘寒清熱,護陰生津。
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加淡豆豉、浮萍發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爛者,加生大黃、芒硝通腑瀉火;若邪毒內陷心肝,出現神昏、抽搐等,可選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3.疹后陰傷
證候:丹痧布齊后1-2天,身熱漸退,咽部糜爛疼痛減輕,或見低熱,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苔剝脫,脈細數。約一周后可見皮膚脫屑、脫皮。
分析:邪毒漸清,陰液耗損。痧毒外透,壯熱耗陰,陰虛內熱,故見低熱留戀;疹后肺胃陰津耗傷,故口干、唇燥,干咳;胃陰虧損,脾胃不和,故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舌苔剝脫;陰津虧耗,皮膚失潤,故皮膚干燥脫屑。
治法: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沙參、麥冬、玉竹清潤燥熱而滋養肺胃之陰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葉清疏肺中燥熱。
若口干、舌紅少津明顯者,加玄參、桔梗、蘆根以增強養陰生津,清熱潤喉作用;如大便秘結難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腸潤燥;低熱不清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鮮生地以清虛熱。
發生心悸、痹證、水腫等證候者,參照有關病證辨證治療。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