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時令疾病 第一節 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時邪引起的一種急性出疹性時行疾病。以發熱,咳嗽,流涕,眼淚汪汪,全身布發紅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兩頰粘膜出現麻疹粘膜斑為特征。因其疹點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國南方地區稱為痧、痧疹。西醫學亦稱本病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好發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發病年齡以6個月至5歲為多。本病發病過程中若治療調護適當,出疹順利,大多預后良好;反之,調護失宜,邪毒較重,正不勝邪,可引起逆證險證,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獲終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屆兒科四大要證之一,嚴重危害兒童健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我國普遍使用麻疹減毒疫苗預防接種,使本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近年來,臨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癥狀較輕,病程較短,麻疹逆證少見,發病有向較大年齡推移的現象,成人中未作過預防接種及未患過本病者的發病臨床時有所見,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機]
麻疹的主要發病原因為感受麻毒時邪。麻毒時邪從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屬表,開竅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衛,宣發失司,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噴嚏、流涕等,類似傷風感冒,此為初熱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氣分,正氣與毒邪抗爭,驅邪外泄,皮疹透發于全身,并達于四末,疹點出齊,此為見形期。疹透之后,毒隨疹泄,麻疹逐漸收沒,熱去津傷,進入收沒期。這是麻疹順證的病機演變規律。
麻疹以外透為順,內傳為逆。若正虛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內陷,均可導致麻疹透發不順,形成逆證。如麻毒內歸,或它邪乘機襲肺,灼津煉液為痰,痰熱壅盛,肺氣閉郁,則形成邪毒閉肺證。麻毒循經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證。若麻毒熾盛,內陷厥陰,,蒙蔽心包,引動肝風,則可形成邪陷心肝證。少數患兒血分毒熱熾盛,皮膚出現紫紅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兒正氣不足,麻毒內陷,正不勝邪,陌氣外脫,可出現內閉外脫之險證。此外,麻毒移于大腸,可引起協熱下利;毒結陽明,可出現口瘡、牙疳;迫血妄行,可導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證。
[臨床診斷]
1.初起發熱,流涕,咳嗽,兩目畏光多淚,口腔兩頰粘膜近臼齒處可見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發際及頸部開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達于手足心。皮疹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麩樣脫屑和棕褐色色素沉著。
3.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節,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觸史。
4.實驗室檢查。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減少。疾病早期患兒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見多核巨細胞。應用熒光標記的特異抗體,檢測患兒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診斷。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