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生兒病證 第二節 胎黃
胎黃以嬰兒出生后皮膚面目出現黃疽為特征。因與胎稟因素有關,故稱“胎黃”或“胎疽”。胎黃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類。生理性胎黃大多在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一般無其他臨床癥狀。若生后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續加深,或消退后復現,均為病理性黃疸。
我國早在隋代對胎黃的病因、癥狀已有論述。建國以來對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黃進行了系統的臨床觀察與研究,在應用中藥治療與預防病理性胎黃方面均取得重要的進展。
西醫學稱胎黃為新生兒黃疸,包括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血清膽紅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黃疸、膽道畸形、膽汁瘀阻、肝細胞性黃疸等。
[病因病機]
形成病理性胎黃的病因很多,主要為胎稟濕蘊,由于孕母素蘊濕盛或內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或因胎產之時,出生之后,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若孕母體弱多病,氣血素虧,可致胎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濕濁內生;或生后為濕邪所侵,濕從寒化,寒濕阻滯。
還有小兒稟賦不足,脈絡阻滯,或濕熱蘊結肝經日久,氣血郁阻,均可以形成本病。
胎黃的病變臟腑在肝膽、脾胃。其發病機理主要為脾胃濕熱、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久則氣滯瘀積。因病因、病程、體質的差異,證候有濕熱郁蒸、寒濕阻滯、氣滯瘀積的區別。濕熱郁蒸者,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皮。熱毒熾盛,黃疽可迅速加深,而濕熱化火,邪陷厥陰,則會出現神昏、抽搐之險象。若正氣不支,氣陽虛衰,可成虛脫危證。寒濕阻滯者,寒為陰邪,故黃色晦暗。氣滯瘀積因氣機不暢,肝膽失常,絡脈瘀積而致,其黃色晦暗,伴肚腹脹滿,右脅下結為痞塊。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膽道不通,膽液不能疏泄,橫溢肌膚而發黃。
[臨床診斷]
1.黃疽出現早(出生24小時內),發展快,黃色明顯,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現,或黃疸出現遲,持續不退,日漸加重。肝脾可見腫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膽紅素,黃疽指數顯著增高。
3.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試驗陽性或陰性。
4.母子血型測定,檢測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疽。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綜合征應作肝炎相關抗原抗體系統檢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