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第 2 頁
湯液的應用
隨著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種的日益增多,烹調技術便受到重視。湯液始于伊尹的傳說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通鑒》云:“伊尹佐湯伐桀,放太甲于桐宮,憫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今醫言藥性,皆祖伊尹。”有了較為豐富的食物和火,就可以加以烹調,配制為各種湯液。伊尹為商湯的宰相,精于烹調。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引伊尹和商湯的談話時,就講了許多烹調問題,其中就有“陽樸之姜,招搖之桂”的話。姜桂既是佳肴中的調味品,也是發汗解表的常用藥物。所以有人認為“桂枝湯”是從烹調里分出來的最古處方之一。因“桂枝湯”中的五味藥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都是廚房里的調味品。
酒的應用
《戰國策》載:“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于禹”。經考證,夏商時期釀酒活動十分發達,這一點也可由出土夏商時期的酒器所證實。酒既是一種飲料,又對人體具有多種醫療保健作用,是食藥兼用之品。它能通血脈、行藥勢、御寒氣,它還能溶解出不溶于水的成分,若將中藥置于酒中浸制,既可借助酒通行血脈之性,增強藥勢,使藥力迅速通達全身,故又有“酒為百藥之長”之稱;又可取其溶解之力,制造多種食用酒和藥用酒,進一步豐富了飲食保健的內容。由于酒對中醫學的重要作用,故又有醫字從醫,即醫字由酒而來之說。
食事制度建立,食醫出現
飲食治療經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漫長歲月,由萌芽而漸趨形成雛型。到達公元前五世紀的周代,當時統治階級為了保護他們的健康和調制適宜的飲食,開始設置食醫和食官以專司其事。“食醫”這種職務,與“疾醫”、“瘍醫”、“獸醫”一起構成周代醫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諸醫之首。當時食醫專管調和食味,注意營養,防止疾病,確定四時的飲食,是專為王家服務的。如《周禮·天官》記載:“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六羞、百醬、八珍之齊。”可見當時已將食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且逐漸成為專業。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