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
概述
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應用飲食養生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伴隨著人類長期的生活實踐逐步發展起來的,從現有資料估計,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
早期食事活動
擇食
《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螺蚌之肉”。飲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原始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有治療作用的食物,可作為食,也可作為藥,同時,通過進一步的實踐(這個過程是很長的),逐漸把一些天然物產區別為食物、藥物、毒物。據《山海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藥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藥、食均來源于天然產物,即“藥食同源”。
火的利用
對于火的利用,《周禮》說:“燧人氏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火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火的發現和利用,使人類第一次掌握了一種神奇的自然力。上古時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進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療由萌芽到形成雛型的一個重要因素。周《古史考》中謂:“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腸。于是圣人造作鉆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悅,號曰燧人。”這些記載,說明了上古時代人類從吃生食進步到吃熟食這一歷史過程。在農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上,人類開始利用火以燒煮食物,從而有了烹調技術的發展,這與后來食療的發展具有密切關系。農業的發展,火的應用,人們開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同時由于食物營養成分的改變,改變了營養狀況,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加快了人類的進化。另外,由于燔生為熟,起到了消毒滅蟲,防止胃腸疾病和寄生蟲病的作用。這就大大保證了古代人民身體的健康和強壯,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和種族的繁衍,開辟了新紀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