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第 8 頁
其他食療著作
朱肅所撰的《救荒本草》大都為前人未經記載的可食植物,直接增廣了人類利用植物的范圍。鮑山曾備嘗黃山的野蔬諸味,別其性味,詳其調制,著《野菜博錄》四卷,別具一格。對熱性病的食療亦受到了重視,如吳有性所著《溫疫論》即有“論食”一節,如謂:“時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傳胃,切不可絕其飲食,但不宜過食耳。有愈后數日微熱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氣衰弱,強與之,即為食復。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當與之,先與米飲一小杯,漸進稀粥,不可盡意,饑則再與。”孟河費伯雄撰有《費氏食養》三種,即《食鑒本草》、《本草飲食譜》及《食養療法》。尤以“食養療法”一詞為費氏首先明確提出者。黃鶴輯的《粥譜·附廣粥譜》共載藥粥方二百多個,成為藥粥現存的第一本專著。
飲食營養學的現代發展
近年來,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中醫飲食營養學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生活方面對食養食療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飲食營養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在著作方面出現許多專業工具書,如食養食療、保健醫療食品類書和辭書等。同時,大量科普書籍也相繼問世。更引人矚目的是,近年來中醫食療和食補開始進入醫療、護理、家政、航天乃至國防等專業方面,并取得不少科學成果。在中醫教育方面,1976年國家正式批準成立中醫養生康復專業,在本專業中設“中醫飲食營養學”課程,從而使傳統營養學術與技術得到延續與傳播。現在,不少中醫單位開展了食療的臨床工作,研制了藥膳和療效食品。個別中醫院設立食療科或食療門診,中醫的傳統保健食品也被廣泛地推廣應用。中醫飲食營養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參考:中華藥膳漫話
一、中華藥膳源遠流長
中國藥膳的歷史,源遠流長,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記載:“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后漢書·列女傳》)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了藥膳應用的史實。經過歷代研究改進,從而發展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門實用營養方面的學科,或稱之為“中醫營養學”。它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療奠定了“藥食同源”的保健基礎,而且具有人群預防和臨床針對疾病的治療意義。與此同時,它也包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博大精深的國粹成分。不僅成為祖國各民族進行養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來這項理論和技藝已傳播于世界許多地方,諸如東南亞鄰國人群中間,都很喜愛藥膳。中華藥膳,漂洋過海,先是東渡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國,而后又走向西方歐洲大陸,獲得了異國他鄉人民的青睞。近代國內各地區,曾2~3年召開一次食療養生康復等不同類型的會議,1989年中日兩國在京召開了第一次國際性盛會,繼此1993年又在京召開了亞洲首屆藥膳大會,這門學科,已經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