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第 6 頁
其他有關食療著述
唐代昝殷著《食醫心鑒》,約成書于公元853年,本書以食治方為主,共列有十五類食方。南唐陳士良著《食性本草》,此書載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術,評者認為此書總集舊說,無甚新義。王燾的《外臺秘要》載有多種食治疾病的方法。唐人對食物與藥物的區分已有明確認識。“食療”形成專科,有了蓬勃的發展。南朝齊梁間的陶弘景總結前人本草,寫成《本草經集注》,首創把藥物分成八類,其中就有三類,即果、菜、米食屬于食療食物。
營養學理論全面發展時期
宋代以飲食治病防病已很普遍,且有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皇家編纂的醫學巨著,如《太平圣惠方》中,記載28種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圣濟總錄》專設食治一門,共有30條,詳述各病的食治方法。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代表著作有《飲膳正要》、《壽親養老新書》等。
《壽親養老新書》 宋 陳直
宋神宗時(1085年)陳直撰《壽親養老新書》,這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療保健學著作,記有食療方劑162首,對老人的食治貢獻甚大。強調老人尤應注重飲食養生,以食治病為養老之大法。此外,書中還記載了部分用于婦兒的食治方,如鯉魚粥治妊娠胎動,鮑魚羹治產婦乳汁不下,扁豆粥治小兒霍亂等。
《飲膳正要》 元 忽思慧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蒙古人)于天歷三年(1331年)著《飲膳正要》一書,開始從健康人的飲食方面立論。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名的營養學專著,全書共三卷,它繼承了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每一種食品都同時注意它的養生和醫療效果,因此本書所載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且對所載各種食品,均詳述其制作方法,烹調細則,實屬難能可貴。并記述了少數民族的食物,豐富食藥資源;強調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禁忌等;且全書附有插圖20多幅。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