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第 5 頁
營養學理論提高時期
秦漢之際,方士蜂起,順應統治階級帝王們的愿望,尋求長生登仙之道。如秦時的安期生,漢時的李少君,至晉代的葛洪,他們對飲食營養、衛生、化學都有相當闡發,其中雖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對食治食養都有或多或少的貢獻。晉唐時期,飲食營養學在前代初步形成的理論指導下,食養食療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更為廣泛和豐富,特別是對一些營養缺乏性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取得較大成就。若干由營養素缺乏所致的疾病,如甲狀腺腫、腳氣病、夜盲癥等都能認識,并用有關食物來進行治療。[例如]晉葛洪在其所著《肘后方》中,首先記載用海藻酒治癭病(甲狀腺腫)以及用豬胰治消渴病(糖尿病)。東晉醫家支法存對腳氣病(維生素B1缺乏病)很有研究,擬醫方多條治療。方中藥物頗多含有維生素B1。以后孫思邈在支氏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腳氣病為食米區疾病,并提出食用谷皮和米熬粥來預防。后來,《諸病源候論》記載了用羊治甲狀腺腫,蟾酥治創傷,羚羊角治中風。《千金方》首用豬肝治夜盲癥。“以臟補臟”的原則也就產生了?傊敃r食療已被醫家們充分重視,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強調“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生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彼引扁鵲的話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釋而遣疾者,可謂良工。”與此同時,在理論總結上,食療開始逐漸從各門學科中分化出來,出現了專門論述食療的專卷,標志食療專門研究的開始。
《備急千金要方》
食療經過前代的發展,到了唐朝集其大成,而出現了專著。孫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為“食治”專篇,強調以食治病 ,認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制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背蛘撏猓帧肮麑崱⒉耸、谷米、鳥獸蟲魚”四門來敘述,是現存最早的營養療法專篇。他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視,認為“安生治本,必資于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睆娬{飲食有節,五味不可偏盛等,對于老年養生、婦幼養生、四時養生等也多有論述。
《食療本草》
唐顯慶時,孟詵所著《食療本草》問世,他搜集民間所傳,醫家所創,加以己見,集食物藥物于一書,成了我國第一本“食物療法”專著。本書共收食物227種,分別介紹食物的性能、效用、烹調方法,以及進食原則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