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二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發展史第 4 頁
食藥結合典籍出現,《神農本草經》成就
隨著醫學的發展,本草學也有了發展。據考證,《神農本草經》的編輯成書約在漢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在《神農本草經》中,作為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收載了許多食療食物,如大棗、枸杞子、赤小豆、龍眼肉等,對食療食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食法等都有一定的論述,對促進食療本草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漢時本草學中所載藥物日見增廣。這是由于漢武帝南征北戰,擴展版圖,南方的熱帶植物藥和北方的寒帶植物藥在戰爭中都有所交流所致。公元122年前后,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葫荽、西瓜、無花果等多種種子。后漢馬援又從交趾帶回薏苡種子。這樣就大大增加了食物和入藥的品種。
《傷寒雜病論》
東漢杰出醫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采用不少食物,用以治病,如書中提出的“豬膚湯”和“當歸生姜羊肉湯”都是典型的食療處方。
諸醫家營養說
在《論語》一書中,我們可知當時學者的飲食衛生觀。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看來其飲食衛生要求幾乎與現代相差無幾,是比較嚴格的。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對“食療”也頗有研究,他親自撰寫了《四時御食制》,可惜此書大部已佚散。當時著名神醫華佗,用蒜泥加醋治療嚴重蛔蟲嘔吐病例獲愈,開了食療用于急癥的先例。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