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飲食營養學的概念和內容
概念
“營養”一詞并非外來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養生說》中即有“營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營養”古代又作“榮養”。[例如]《晉書·趙至傳》云:“至年十三,請師受業……至日,吾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至今,在日本仍沿用“榮養”一詞。
營:經營,營造。榮:榮盛,繁榮。養:養護,補養。營養,系指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養料,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過程。近百年來,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其中一門與營養學性質相近的學科(nutrition)被譯為“營養學”,而實際上,我國固有的中醫飲食營養學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自成體系,滲透于中醫各科之中。
中醫飲食營養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它和藥物療法、針灸、推拿、氣功、導引等學科一樣,都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講,中醫飲食營養學在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領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飲食:泛指固態、流態、半流態的食物或食品。
食物:給人提供養分,滿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種物質。
食品:食物進一步的加工品。
天然營養保健品:介于藥食之間的天然物質,古稱為“餌”。
食品的標準:色、香、味、形、器(器皿)、意(含義、意義)、質(營養成分、中醫作用)、效(效果)、量,或營養成分、心理滿足、飽腹感。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