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肛門直腸疾病 第四節 肛漏第 5 頁
(一)切除療法
1.適應證低位肛漏。
2.禁忌證瘺管病史少于3個月;瘺管有釀膿現象;有嚴重的肺結核及其他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者。
3.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常規消毒,腰俞麻醉或局部浸潤麻醉下,先在肛門內塞人一塊鹽水紗布,再用注射器從漏管外口注人1%亞甲藍,如紗布染有顏色,則有助于尋找內口。用球頭探針從外口探人,同時用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內作引導,小心將探針從內口探出,提起探針兩頭,用剪刀剪除漏管管壁及周圍疤痕組織,形成一口寬底小的創面,傷口填塞凡士林紗條。
4.注意事項術前應仔細檢查漏管行走方向,確定為低位肛漏方可行一次性切除療法。手術時應仔細探查原發內口,以免用力過猛,形成假的內口,導致手術后漏管復發。術后每天換藥一次,讓肉芽組織從基底逐漸生長,防止橋形愈合。
(二)切開加掛線療法
切開加掛線療法是高位肛漏的一種常用手術方法。此法具有簡便、經濟、不影響肛門功能、瘢痕小等優點。其機理是切開部分漏管周圍組織后利用結扎線的機械作用,通過緊縛所產生的壓力或收縮力,使局部組織血運受阻,發生缺血性壞死,緩慢切開,使斷端有與周圍組織產生非炎癥性粘連的機會,防止肛管直腸環突然斷裂回縮而引起肛門失禁。目前多以橡皮筋代替絲線,可縮短療程,減輕術后疼痛。
1.適應證高位肛漏。
2.禁忌證同切除療法。
3.操作方法患者取側臥位,局部消毒,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先在球頭銀質探針尾端縛扎一橡皮筋,再將探針頭從漏管外口輕輕探人,同時用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內摸查接應探針頭,并從內口探出,提起探針兩頭,在內外口之間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切口上至齒線稍下方,下至外口。再將探針從漏管內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穿過漏管,再提起橡皮筋兩頭并拉緊,緊貼切口創緣用絲線結扎橡皮筋兩端,再在結扎線外二cm處剪除多余的豫皮筋.用凡士林紗條填塞傷口,外蓋敷料。
4.注意事項術后保持大便通暢,每天便后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后再換藥。術后每隔2—3天拉緊橡皮筋重新結扎一次。一般7—10天左右漏管即被掛斷。術后換藥應仔細、認真,務使傷口從基底部開始生長,防止橋形愈合。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