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二節 藥毒第 3 頁
(五)濕疹皮炎樣型大多先由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軟膏引起接觸性皮炎,使皮膚敏感性增高,以后再服用同樣的或類似的藥物而引發。皮損為粟粒大小的丘疹及丘皰疹,常融合成片,泛發全身,可有糜爛、滲液,類似于濕疹,自覺瘙癢,或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六)剝脫性皮炎型為嚴重的類型,多由巴比妥類、磺胺、苯妥英鈉、保泰松、對氨基水楊酸鈉、青霉素、鏈霉素等藥引起。多數病例是在長期用藥后發生。起病急,常伴高熱、寒戰。皮損初起呈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成片,終至全身彌漫性紅腫,可有糜爛、丘皰疹或小皰,破裂后滲液結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膚脫屑,呈鱗片狀或落葉狀,手足部則呈手套或襪套剝脫,以后頭發、指(趾)甲也可脫落。口唇粘膜潮紅、腫脹,或發生水皰、糜爛,影響進食。眼結膜充血、水腫、畏光、分泌物增多,重者可發生角膜潰瘍。全身淋巴結腫大,可伴有支氣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細胞顯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細胞缺乏。病程常超過1個月,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繼發感染而死亡。
(七)大皰性表皮松解型為嚴重類型,常由服用磺胺藥、解熱鎮痛藥、抗生素、巴比妥類等引起。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癥狀較重,有高熱、疲乏、咽痛、嘔吐腹瀉等癥狀,皮損為彌漫性紫紅色或暗紅色斑片,常起始于腋部或腹股溝,迅速遍及全身,觸痛顯著,旋即于紅斑處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皰。稍一搓拉即成糜爛面,或形成大面積的表皮壞死松解,尼氏征陽性,呈灰紅色覆于糜爛面上的壞死表皮,留下疼痛的剝露面,口腔、頰粘膜、眼粘膜、呼吸道、胃腸道粘膜也可糜爛、潰瘍。部分病例開始時似多形性紅斑或固定型藥疹,很快泛發全身。嚴重者常因繼發感染,肝腎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或內臟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質血癥而死亡。
除上述類型外,本病還可出現紫癜型,皮損類似于紫癜;痤瘡樣型,皮損類似于痤瘡,系統性紅斑狼瘡樣反應;天皰瘡樣皮損及假性淋巴瘤綜合征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