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二節 藥毒第 2 頁
(一)蕁麻疹樣型較常見,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靈、磺胺類及水楊酸類等引起,表現與蕁麻疹相似,風團大小形態不一,色紅,散在分布于軀干、四肢,嚴重者可出現口唇、包皮及喉頭血管神經性水腫,發熱,關節疼痛,淋巴結腫大,蛋白尿等。
(二)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型較常見,多由解熱鎮痛藥、巴比妥、青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等引起。發病多突然,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麻疹樣型的皮損為散在或密集、紅色、針頭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對稱分布,泛發全身,以軀干為多,嚴重者可伴發小出血點。猩紅熱樣型的皮損初起為小片紅斑,從面頸、上肢、軀干向下發展,2—3天內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致全身遍布紅斑,面部、四肢腫脹,酷似猩紅熱的皮損。本型患者的皮損多鮮明,但全身癥狀較麻疹及猩紅熱稍輕,無麻疹或猩紅熱的其他癥狀,白細胞升高,少數患者肝功能可有一過性異常。停藥后l一2周病情好轉,體溫也逐漸下降,皮損顏色變淡,繼之以糠狀或大片脫屑,病程一般較短。
(三)固定型藥疹為最常見類型,常由磺胺藥、解熱鎮痛藥或巴比妥類藥物引起。皮損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水腫性紫紅色斑,直徑約2—3cm,常為一個,偶可數個,邊界清楚,嚴重者其上有水皰。停藥后約1周余紅斑消退,留下黑色色素沉著斑,經久不退,如再服該藥或同類藥物,常于數分鐘或數小時后,在原發皮損處發癢,繼則出現同樣皮損,并向周圍擴大,以致中央色深,邊緣潮紅,也可出現水皰。復發時,他處也可以出現新的皮損,隨著復發次數增多,皮損數目也可增多。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口角、龜頭、肛門等皮膚粘膜交界處為多。手足背及軀干也常發生。發于皺襞粘膜處,容易糜爛,產生痛感。一般7—10天可消退,若已潰爛則愈合較緩。重者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
(四)多形性紅斑型常由磺胺藥、巴比妥及解熱鎮痛藥等引起。臨床表現與多形性紅斑相似,皮損為豌豆至蠶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丘疹,中心呈紫紅色,或有小水皰,境界清楚,多對稱分布于四肢伸側、軀干、口腔及口唇,有癢感,重者可在口腔、鼻孔、眼部、肛門、外生殖器及全身泛發大皰及糜爛,疼痛劇烈,可伴高熱、肝腎功能障礙及肺炎等,病情險惡。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