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二節 藥毒
藥毒是指藥物通過口服、注射、皮膚粘膜用藥等途徑進人人體所引起的皮膚粘膜的急性炎癥反應。男女老幼均可發病,尤以稟賦不耐者為多見。本病隨著藥物的廣泛應用,正日趨增多,目前已占皮膚科初診病例的3%,且有不斷升高趨勢。本病相當于西醫的藥物性皮炎,又稱藥疹。
[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藥毒內侵所致。或風熱之邪侵襲腠理,或濕熱蘊蒸,郁于肌膚;或外邪郁久化火,血熱妄行,溢于肌膚;或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外發于皮膚,內攻于臟腑。久而導致陰液耗竭,陽無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引起本病的藥物,隨著新藥不斷增加,種類不斷增多,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引起本病的可能,但臨床上常見的有:①抗生素類:以青霉素、鏈霉素最多,其次為氨芐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②磺胺類:如磺胺噻唑、長效磺胺等;③解熱鎮痛類:其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類的發病率最高;④催眠藥、鎮靜藥與抗癲癇藥:如魯米那、眠爾通、泰爾登、苯妥英鈉等,以魯米那引起者最多;⑤異種血清制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抗蛇毒血清、狂犬病疫苗等;⑥中草藥:文獻中報告的單味藥物有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參、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白蒺藜、大黃等,,6S藥中有六神丸、云南白藥、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等。
[診斷]
本病癥狀多樣,表現復雜,但基本上都具有以下特點:①發病前有用藥史,原因除去易于治愈;②有一定的潛伏期,第重次發病多在用藥后5—20天內,重復用藥常在24小時內發生,短者甚至在用藥后瞬間或數分鐘內發生;③發病突然,自覺灼熱瘙癢,重者伴有發熱,倦怠,全身不適,納差,大便于,小便黃赤等全身癥狀;④皮損分布除固定型藥疹外,多呈全身性,對稱性,且有由面頸部迅速向軀干四肢發展的趨勢,皮損形態多樣。臨床上常見以下類型: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