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一節 天皰瘡
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大皰性皮膚病。中醫文獻中又稱火赤瘡、天皰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初起小如莧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色赤者為火赤皰;若頂白根赤,名天皰瘡。俱延及遍身,掀熱疼痛,未破不堅,泡破毒水津爛不臭。”本病以皮膚或粘膜上出現大皰、自覺瘙癢為臨床特征。相當于西醫的天皰瘡和類天皰瘡。
[病因病機]
心火旺盛,脾濕內蘊,復感風濕熱毒之邪,以致火毒夾濕,內不得泄,外不能出,流溢肌膚之間而成。久病濕熱毒邪化燥,耗氣傷陰,則致氣陰兩傷。
[診斷]
一、天皰瘡多發于中年人,臨床上一般可分為尋常型、增殖型、落葉型、紅斑型四個類型。
(一)尋常型好發于全身而以受壓及摩擦部位為主。在正常的皮膚上,出現豌豆至黃豆大或更大的水皰,初起皰液清亮,繼而混濁。水皰初起緊張豐滿,很快松弛、破裂,形成紅色濕潤的糜爛面,易出血,結黃褐色痂,常有腥臭。用指壓水皰頂部,其皰向四周擴展,或用手指輕擦皰周正常皮膚時,表皮發生剝離,即尼氏征陽性。粘膜損害較皮膚損害出現為早,一般不形成水皰,多呈大片糜爛面,以口腔最常見,其次為口唇、眼結膜、鼻、咽、喉、外陰等處。
病程緩慢,在病程中,新的損害不斷出現,而舊的損害又不易愈合,互相融合擴大,嚴重者表皮呈大面積剝離。愈合后遺留色素沉著而不形成疤痕。
自覺瘙癢和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發熱、食欲減退、乏力等全身癥狀。因慢性消耗,易繼發感染,并發肺炎、敗血癥等。
組織病理檢查發現棘層松解,有棘層松解細胞;少數病人血清中有抗表皮角朊細胞間物質特異抗體。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