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巖第 6 頁
二、常用治法和藥物
(一)清熱解毒巖腫初起,正氣未虛,或巖腫出現化熱或潰爛等合并癥時,治宜清熱解毒。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蒲公英、腫節風、石上柏、板藍根、山豆根、金銀花、黃芩、黃連、蚤休、蜀羊泉等。
(二)活血祛瘀巖腫的腫塊,為致病因素阻塞機體經絡,局部氣血不暢,瘀毒相結而成。故癥見腫塊堅硬,痛有定處,舌有瘀斑,脈弦澀時,治宜活血祛瘀以消腫塊。常用三棱、莪術、桃仁、赤芍、土鱉蟲、水蛭、王不留行、石見穿、急性子、乳香、沒藥、紅花等。
(三)化痰散結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其發病原因由于脾肺腎三臟失調,水濕內停,津液不布,凝結成痰。若癥見腫塊不痛不癢,癥瘕、積聚堅硬難消,舌苔白膩,脈滑時,治宜化痰散結,以消腫塊。常用南星、半夏、海藻、昆布、牡蠣、山慈菇、僵蠶、瓜蔞、白芥子、鱉甲、夏枯草等。
(四)舒肝開郁情志不遂,憂思惱怒等七情所傷,導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而成腫塊。如有胸脅作痛,郁悶不舒,或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苔薄白,脈弦時,治宜舒肝開郁,以行氣活血散結、消腫止痛。常用橘葉、香附、枳殼、八月札、九香蟲、佛手、郁金、柴胡、川楝子、青陳皮、綠萼梅、砂仁等。
(五)扶正補虛巖腫的形成與正氣先虛有密切關系,巖腫形成后也可以影響臟腑的正常功能,引起氣血虛虧,臟腑功能失調,造成惡性循環,故臨床見到陰、陽、氣、血不足之癥時,治宜扶正補虛,常用的扶正補虛法有健脾益氣、養血滋陰、養陰生津和溫補腎陽等。
其中,健脾益氣法主要用于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氣虛脾胃運化失常者,常用藥物有太子參、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等;養血滋陰法主要用于頭暈眼花、心悸氣短等陰血不足者,常用藥物有當歸、熟地、黃精、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紅棗等;養陰生津法主要用于五心煩熱、潮熱口干等陰虛津傷者,常用藥物有玄參、天花粉、熟地、石斛、生地、麥冬、天冬、龜板、枸杞子、白芍、沙參、鱉甲、知母、首烏等;溫補腎陽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腰酸便溏等腎陽不足者,常用藥物有仙茅、肉桂、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附子、鹿茸、菟絲子、肉蓯蓉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