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瘡瘍 第六節 無頭疽第 3 頁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邪滯起病急驟,患肢疼痛徹骨,胖腫骨脹,皮膚微紅微熱,按之灼熱;寒戰高熱,頭痛納差,口干,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邪毒蘊結于骨骼,以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阻塞不通,故疼痛徹骨,胖腫骨脹;濕熱毒邪郁阻于筋骨,病位較深,故皮膚微紅、微熱;濕熱郁滯,正邪相爭,故寒戰高熱;頭痛、納差、口干、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郁滯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通絡。
方藥:仙方活命飲合五神湯加減。
(二)熱毒熾盛起病約1—2周后,高熱持續不退,患肢胖腫紅赤,劇痛,皮膚掀紅灼熱,并有波動感;舌紅,苔黃,脈洪數。
辨證分析:濕熱邪毒蘊久而化熱,熱毒之邪蘊結于骨骼,局部氣血凝滯,故患肢胖腫紅赤、灼熱;熱勝肉腐,肉腐則為膿,故局部劇痛,有波動感;熱毒熾盛,故高熱;舌紅、苔黃、脈洪數為熱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托毒。
方法: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加減,
(三)膿毒蝕骨潰后成漏,膿水淋漓不盡,久不收口,或時發時愈,患肢肌肉萎縮,可摸到粗大的骨骼,以探針檢查常可觸及粗糙死骨;伴神疲乏力,面色光白,頭暈心悸,低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濡細。
辨證分析:膿液由氣血所化生,流膿日久及邪毒久戀,耗傷氣血,以致正氣虧損,邪毒留戀,故久不愈合,膿水淋漓不盡;氣血虧損,脾胃虛弱,氣化無力,故神疲乏力,面色光白,頭暈心悸;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為氣血虧損之象。
治法:調補氣血,解毒化濕,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