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損傷后遺癥 第二節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第 5 頁
【治療】
按摩治療不完全性截癱(趾端有痛覺存在的病例),可取得較好的療效。治療本病主要是通過不同的手法,作用于損傷段的脊髓神經、癱瘓肢體的神經干、肌肉和關節,達到功能恢復的目的。對于脊柱畸形的矯正,非感染性炎癥的消除,瘀腫的消散、吸收有明顯的效果。
手法操作(以胸腰段脊髓損傷為例)
(1)推滾點揉背部法 病人俯臥位。術者立于左側,用雙手掌或兩手拇指由上而下推胸、腰段損傷部位兩側夾脊穴及膀胱經路線數遍;雙手掌指關節部滾兩側骶棘肌3到5分鐘。繼之,雙拇指由上而下點揉脊柱督脈線數遍及其損傷部兩側上、下相應的夾脊穴和膀胱經俞穴,每穴半分鐘左右,通過刺激脊神經后支,達到棘激損傷段脊髓神經的作用。施本手法時,病人常有強烈的麻脹感向下肢放射。
(2)按壓叩擊脊柱法 病人俯臥位。術者雙手掌重疊置于損傷部位的脊柱上,做輕緩而有節奏的鈍挫性按壓動作,病人常有輕度脹麻感(如脊柱內有金屬物固定或已作椎板切除術者,減去按壓手法)。繼之,用左手多指掌面緊貼脊柱,右手握空拳叩擊左手指背(叩擊時兩手由上而下移動),以震動損傷段脊髓。叩擊時常出現麻脹感向遠端放射。
(3)滾拿點揉下肢法 病人俯臥位。術者一手掌指關節部從臀部開始滾下肢癱瘓肌群5到7分鐘(單側)。繼之,雙手多指捏拿臀部和下肢癱瘓肌群5到7遍,以促進其血液循環,使萎縮的肌肉增粗、恢復肌力。而后,用拇指或肘尖點揉跳躍(髂嵴高點后下方二寸處)、環跳、居繆、承扶、殷門、委中、承筋、承山、昆侖、太溪等穴。
(4)撥滾點揉拿動法 病人仰臥位,下肢屈曲、外旋,膝外側墊枕。術者立其側旁,用拇指點揉陰廉、五里穴,彈撥股神經干。掌指背側沿股神經干由上而下施滾法3分鐘;多指由上而下拿股四頭肌數遍。繼而,伸直下肢,用拇指點揉脾關、四強穴(膝上正中四寸半處),健膝(膝上三寸處),可促進其肌力的恢復。拇指揉、撥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太沖。而后,緩慢地屈伸、旋轉活動癱瘓的肢體,壓放氣沖穴。最后,用雙手拇指按揉百會穴及其兩側的足感運區(頭皮針穴位刺激區)2分鐘,同時囑病人用力屈、伸、抬、放癱瘓的肢體數次。多指捏提肩井穴結束。
以上四步手法,作為治療截癱的常規手法。臨癥時,要注意手法辯證。1.痙攣性截癱,在臀部和下肢加用空拳叩擊手法數分鐘,按、揉手法宜輕緩,不宜用過重的按壓手法和強力屈、伸動作。2.弛緩性截癱,在癱瘓肌群的明顯萎縮處,加用空拳叩擊和手掌拍打動作數分鐘,不宜使用肢體遠端的牽拉手法。3.屈曲型脊椎壓縮性骨折,急性期無明顯碎骨片移位者,可每隔2到3做1次“扳胸壓脊后伸法”,臥板床并在脊柱損傷的后凸部位墊枕。4.后伸型壓縮骨折,常常伴有關節突和其它附件骨折、移位,不宜在脊柱損傷處使用過重的按壓和后伸手法,臥床時腹部墊枕。5.大、小便失常,應在腹部加用手掌順時針方向揉摩手法數分鐘,食、中指壓震、而后點揉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等穴;在腰、骶部加用撥、壓大腸俞、次繆、下繆即叩擊骶部數次,并推、震、點、揉兩側下焦俞穴(長強穴旁開二寸處)2分鐘。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