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上肢傷筋 第一節 肩部病癥第 14 頁
【病因病理】
本病的形成,多因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失濡養;或因汗出當風,睡臥露肩,感受風寒濕邪,經脈拘急;慢性勞損或外來暴力所致的急性損傷(氣血瘀滯),未作徹底治療等因素。其病理改變為肩關節周圍筋肉組織的退行性病變表現力、痙攣、攣縮、粘連、腱鞘腫脹、肥厚活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結合,限制了肩關節的正常功能活動。后期可出現肩部肌肉萎縮和肩關節嚴重粘連,其運動由肩胛骨所代替。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疼痛與壓痛 其疼痛性質多為酸痛或鈍痛。早期,肩部疼痛劇烈,腫脹明顯,疼痛可擴散至同側肘部,遇寒濕痛著,遇熱則痛減,日輕夜重,常影響睡眠。后期,肩部疼痛減輕,但活動障礙顯著。觸診時,?稍诩绶逑禄壹叭羌∠禄也、肱二頭肌長頭腱溝、三角肌后緣、岡上肌與岡下肌附著點,以及肩內俞、肩貞、天宗穴等部位找到明顯壓痛點。
2.活動障礙 病程愈長,活動障礙愈明顯。常不能完成穿衣、洗臉、梳頭、觸摸對側肩部等動作。肩關節被動上舉、后背、內收、外展、內旋動作受限制。但前后方向的拉鋸動作及較輕的旋轉活動(在限度以內的運動)則無疼痛,此點可與關節內病變相區別。日久,肩部功能活動幾乎完全喪失,而成“凍結”狀,但疼痛明顯減輕。
3.肌萎縮 初期在形態上無任何變化。病程較久者,由于疼痛和廢用,出先肩部肌肉廣泛性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肩峰突出。但在臨床上,“凍結肩”的肌萎縮程度通常比肩關節結核或肩部神經麻痹所引起的肌萎縮為輕。
祖國醫學把本病分為兩型:即寒痹型與濕痹型,其臨床癥候與上相同,故不于贅述。
依據本病的發病年齡,癥狀及檢查,臨床診斷并無困難。但主要與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結核及化膿性關節炎相鑒別。
1.風濕性關節炎 有游走疼痛并波及多個關節。遇寒冷刺激或靜止時疼痛較重,遇熱及輕微活動后則疼痛減輕,但過勞后病情又會加重。有時肩部可出現輕度紅腫,但活動范圍多不受限制。
2.肩關節結核 肩關節呈彌漫性腫脹。發病年齡多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老年人較少見,除全身癥狀不同外,還可攝X線片,以鑒別之。
3.化膿性關節炎 多屬于血源性感染,故局部紅、腫、熱、痛并見,伴有全身發熱、惡寒,白細胞計數增高等。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