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腦病學術思想淺析第 2 頁
對心、腦共主神明張氏還提出“大氣”與“神明”關系密切的論述。首先,“大氣”維系心中“神明”。人身之“氣血化合”與心中“神明”關系密切。張氏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述“心跳證”時認為“假心跳”就是中醫所說的“怔忡”。并論述道:“《內經》謂‘心藏神’,神既以心為舍宇,即以心中之氣血為保護,有時心中氣血虧損,失其保護之職,心中神明遂覺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其收發血脈之動力,非大于常率,故以手捫之不覺其跳。特因氣血虛而神明亦虛,即心之尋常舒縮,徐徐跳動,神明當之,亦若有沖擊之勢,多生驚恐。”
其次,“大氣”維系腦中“神明”。張氏認為,“大氣”的作用在于有推動心血上輸于腦的功效,從而有利于“腦氣筋”功能的正常行使。否則會腦部供血不足而出現腦貧血,出現《內經》所說的“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眩”等癥狀。這里所說的“大氣”就是指的“宗氣”。張氏認為“蓋血生于心,上輸于腦(心有四血脈管通腦)。然血不能自輸于腦也。所謂上氣者,即宗氣上升之氣也,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者,即宗氣不能貫心脈以助之上升,則腦中氣血皆不足也。”
再次,“氣化”常則心腦“神明”相通。張氏認為,“神明在心”、“神明在腦”說都有失偏頗;心與腦是“徹上徹下,共為神明之府”。癲狂病就是被痰涎阻塞,心與腦“隔閡而不相通”所致,他說道:“人之元神在腦,識神在心,無病之人識神與元神息息相通,是以能獨照庶務,鑒別是非,而毫無錯謬……蓋人之神明屬陽而性熱,凡其心中有不釋然,或憂思,或忿怒,或用心過度,其神明常存于心中,必致其心中生熱,灼耗水飲,而為膠痰,其甚者或成頑痰,此痰隨心血上行,最易凝滯于心腦相通之路。其凝滯之甚者,元神與識神即被其隔閡而不相通矣。”張氏同時認為,“神明”不僅依賴“氣化”正常,而且對氣化也有作用,“人之神明固可由腦至心,更可以誠意導之而行于全身,是以內煉家有凝神入氣穴之語。誠以孟子謂志能帥氣,即神能帥氣;神明照臨之處,即真氣凝聚之處。神氣充足,丹田溫暖,壽命之根自然壯固,神明之功用何其弘哉。”即陰陽和合,氣化如常是神明之所使。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