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乳腺增生探辨證之內涵第 2 頁
上述無論哪種證型,臨床表現均含有腫塊與疼痛兩個癥狀。按照中醫理論,腫塊的病機多為氣滯痰凝或氣滯血瘀,而疼痛的病機則是氣滯、經絡阻塞,不通則痛。中醫學認為子宮、乳房的生理活動與肝腎脾胃、沖任二脈關系密切,但四者之中以肝為調節樞紐。肝氣主升、主動,對于氣機的疏通、暢達和升發是一個重要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器官的活動正常。乳房在每一月經周期中都發生增生、復舊的變化,在增生期乳房充血、體積增大,隨著月經來潮、經血排出而復舊。增生與復舊是維持乳房健康的基礎,乳房中氣血消長的變化與肝調節外周血量的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按其主癥來說,其病機中心離不開肝臟。
但是基于腎為病之本、女子以陰血為主的認識,乳腺增生病中所表現出的周期性疼痛與腫塊的發生與月經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的關系也非常密切。這種周期轉化,是在腎氣—天癸—沖任這個性腺軸調控下完成的。天癸作為促發生殖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雖來源于腎,卻必須和以氣血,通過肝之化藏和疏導,注入沖脈,行于胞宮,方能發揮作用。同時肝與腎,一疏泄,一閉藏,相互制約,共同主持,方能保證子宮、乳房正常的周期性生理過程。脾胃雖為生化之源,但脾升胃降有賴于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腎氣是核心,胞宮和乳房是性軸的靶器官。乳腺增生病的發生,與陰陽消長轉化不利密切相關:如經后腎失充養,沖任不足,至經間期而不能達到重陰水平,影響經前的陰消陽長,陽氣不足,肝失疏泄,沖任失和,氣滯陰痰凝結、乳腺復舊不全而產生諸癥。所以理論上說“腎”是乳腺增生病最根本的病因,而“肝”則為其標,概括為“其本在腎,其標在肝”。治療中既要治本補腎,更要調肝祛標,方能抓住主癥,解決問題。
筆者認為,圍繞月經周期而發生的乳房腫塊與疼痛兩大主癥是本病的特點,治療時需因勢利導,動態地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臟腑、氣血等功能關系,達到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與和諧統一。以經前期為例,此時標實最重,當以調理肝氣疏泄,祛邪消腫為主。方藥可予活血消腫、軟堅散結之香附、夏枯草、山慈菇、莪術等,以減少乳房充血水腫,使乳房組織順利地從增殖轉入復原。而一旦至經后期,此時隨著經血外泄,肝氣得疏,沖任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乳腺組織由增殖轉為復舊,則以二至丸為基本方調補沖任,加益母草、蒲黃、姜黃、當歸、丹參等,并配合綠萼梅、佛手、玫瑰花等輕柔疏肝之品以調養肝血,促其封藏。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學理論注重人體內外的各種非線性關系,強調從機體的各種聯系和相互作用來考察、控制病因病機,認為疾病是這些關系失調所致。中醫辨證論治就是根據相伴出現的病象為線索,辨識出這些相互關系的異常狀態,然后運用相應的方藥或針灸等治療方法來調節這些異常的關系,使之恢復正常,其實質即是協調關系。從此著手,證雖多變,而治不失其機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