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瀉火治療精神分裂癥案第 2 頁
七診:心煩不安消失,但近日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咳嗽,咳痰,咽干,給予射干麻黃湯3劑,水煎服。
八診:病已痊愈,為鞏固療效,擬定膏滋劑以善后:生百合100克,知母30克,生地30克,炒烏藥30克,三棱30克,莪術30克,黃連3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赤芍60克,石菖蒲30克,炙遠志30克,麥冬60克,五味子30克。2劑,水煎取液混合,加入蜂蜜制成膏滋劑,約1000毫升,每次10毫升,1日3次。1個月后隨訪,病已痊愈,無任何后遺之癥,生活、勞動如常人。
按:在接診此病人前1周,筆者在《中成藥研究》(1978;3:30)看到這首治療狂癥的經驗方,達營湯原方組成為:生大黃30克,赤芍30克,三棱60克,莪術60克,僅四味藥。因此方藥味簡練,組方合理,便隨手記錄下來,一周后,此方果然派上用場,還取得了預期效果。
此例病人由于郁怒而使肝氣郁結,“氣有余便是火”,肝火引動心火,火旺傷津,導致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津枯燥結,手陽明經脈可見腸燥便秘,而足陽明經脈的是動病可見“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的狂癥。“盛則瀉之,熱則疾之”,這里雖然說的是針刺方法,但就治法而言,也包括苦寒方藥的清瀉法,且要求快捷而不宜緩慢,達營湯就具備這樣的功效。方中大黃苦寒,清瀉心肝胃之火;石膏辛寒,清解手足陽明之熱;三棱與莪術,為行氣活血之對藥,對原發病因有解郁散結的作用。藥僅四味,但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郁,鎮靜安神的功效,與病證相應,故服之即效。
大黃用60克,原以為會有腹瀉之苦,但服之毫無瀉意,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一是病為陽證、熱證、實證,急需用大黃清之、瀉之,藥中病所,不傷其正,故無腹瀉之虞,近代張錫純道:“大黃之力雖猛,然有病則病當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癲狂其脈實者,可用之二兩。”二是所用大黃是與其他藥物同煎,未作后下處理,這樣它的瀉下之力會大大減低。前人認為,大黃生用,泡湯便吞或后下,瀉下力強;而久煎則瀉下力減弱。現代研究認為,“大黃生用導瀉,久煎止瀉,是因為久煎使蒽甙水解成作用很弱的甙元,加以所含鞣質量較高,故反而止瀉。”(《中藥研究與文獻檢索》上海遠東出版社)
在治療過程中所用之藥,以證候為主而進行加減。但在五診后,改為《金匱要略》的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百合烏藥湯為主,這是因為火邪去其大半,但陰津尚未恢復,故取百合諸方以滋陰養心、養腎,并調理所余之郁;其善后之方,仍以百合諸方為主,加上鎮靜安神、養心開竅之品,取膏滋劑,更利于滋潤五臟,且口感良好,服用方便。
從此例病案筆者悟到,“學到用時方恨少”,沒有對大量藥物和方劑的知識積累,僅靠臨時辨證用藥,可能在理論上說得通,但要取效是比較難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