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一步認識清與濁第 2 頁
再者,《濁》文在“論屬性,濁厚滯而濕清稀”的章段中,有下面一段話:“如《靈樞·經水》說:‘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此中,‘清濁’偏重描述的是血液之清稀和濃厚的不同物質形態;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及《靈樞·陰陽清濁》中‘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則是偏于論述了清濁的生理屬性之異”;“《靈樞·根結第五》所云‘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則是強調了濁之內涵多與血分相關之性。”其實以上幾段經文正是很好說明了清濁的相對概念,并未能說明濁厚滯而濕清稀。同時也更說明不了“清”之內涵多代表濕邪。
水液代謝過程的水精
不能與病理性的清濕混為一談
《素問·經脈別論》謂:“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轉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闡述了濁氣源于食入之谷,水精源于飲入之水,化生為水谷精微,充養血脈,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過程和機理。《濁》文在開頭“論源頭”一段中引用以上經文后卻認為是“……將食谷和飲水代謝分而述之,應當是表達兩者不同之意,即濁氣源于食入之谷,而清濕源于飲入之水。由于兩者都經過脾胃的受納運化,使二者密切關聯而為后世并稱為水谷精微。”用“清濕”來等同水精,這豈不是將和濁氣同為水谷精微成分的水精與清濕混為一談,屬于精微物質的濁氣又怎能從源頭、屬性方面與病理性的清濕進行比較呢?顯然不合理,筆者不敢認同。
食與飲入于胃所化生的濁氣與水精共為水谷精微,只有在臟腑的受盛、運化、輸布功能失司時才會釀生壅滯之濁氣(內生的致病邪氣)及濕邪(內生的邪氣),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說“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所以,只有壅滯之濁邪才能與濕邪從病位、屬性、病證、辨治諸方面進行對比。
由于濕性重著黏滯、易傷下,阻滯氣機以及多傷及肌腠肢節,在治療上須著重以化濕、清熱利濕、通絡活血等法進行治療,《濁》文已詳細論及,本文從略。而水谷濁氣壅滯而成的邪濁致病,多壅滯血脈,進而瘀阻血脈,在治療上除了應注重化濁外,筆者認為更應注重通脈活血祛瘀。筆者在診治糖尿病等內分泌失調疾病中體會到,只要病程較長,或血脂異常較頑固、心血管疾患,即使未有明顯的循環障礙,均可配合化濁、通瘀進行治療,每取得較好療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