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一步認識清與濁
馮文才 廣東省潮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濁”作為《內經》的基本概念,是與清相對而言。濁氣與水精都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質;當臟腑功能失司、運化無權則致濁氣壅滯而成為濁邪,而水氣不運則為內生濕邪,與致病外邪的清濕有別。因此,深刻認識清、濁的內涵,才能更好界定濁氣、水精、及內生濁邪、內生濕邪與清濕。
●水谷濁氣壅滯而成的邪濁致病,多壅滯血脈,進而瘀阻血脈,在治療上除了應注重化濁外,更應注重活血祛瘀。這為治療糖尿病、高血脂癥、高血壓等內分泌疾病開拓了視野。
讀了貴報2010年10月25日刊載吳深濤老師《重新審視與界定“濁”》(以下簡稱《濁》文)一文,頗有同感。筆者在臨床中對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內分泌失調疾患從濁論治取得了滿意療效,今見《濁》文,如遇知音。《濁》文對濁邪致病的病位、病證、治療以及與濕邪比較都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為治療多種內分泌疾病拓展了廣闊的視野。但文中在開始“論源頭”、“論屬性”二段章節(jié)中,對生理性濁氣、水精與病理性的濁邪與濕邪的表述不清楚,有使讀者無可適從之嫌,特提出與吳深濤老師商榷。
經典中清與濁的內涵廣泛
要進一步認識清與濁
在中醫(yī)典籍中,清與濁這一相對概念,含義較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用以比喻天地;又如《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谷入于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用于比喻營氣與衛(wèi)氣;在此不予一一列出。《濁》文認為“……而于病理屬性上,《內經》中‘清’之內涵多代表了濕邪,故多清濕并稱,如《靈樞·百病始生》所云‘清濕喜怒……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等等”,經文中所指的‘清濕’應是指霧露,為致病外邪,把清濕與形容質態(tài)清濁不同的“清”相等同,這顯然是過于牽強。
清與濁是相對而論,在祖國醫(yī)學中還有清中之濁及濁中之清的進一步分別,這方面在水液代謝過程中人體分清泌濁功能則得以充分體現(xiàn):如歸于腎的水液為濁,經腎陽的蒸化,其中濁中之清,復化氣上升于肺而布散周身,濁中之濁下降注入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再如《靈樞·陰陽清濁篇》“濁而清者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日亂氣”指的是水谷濁氣所化生的清陽之氣,上升出于咽,天空之氣中的濁氣則下降,若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不能正常升降,就叫做亂氣,而《濁》文則簡單解為“是指水谷之清者當上行,而水谷之濁厚者當下行,兩者即能互相轉化但又各行其經,否則必生‘亂氣’(即濁邪)”,這顯然是未能道出濁中之清,清中之濁的本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yī)健康養(yǎng)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y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yī)視點]中醫(yī)醫(y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y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推動中醫(yī)… 08-31 [中醫(yī)視點]繼承創(chuàng)新是提升中醫(y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y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yī)教育]發(fā)揮專長優(yōu)勢 培養(yǎng)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