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浴治病原理初探第 2 頁
從“透皮吸收學說”解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膚面積為1.5m2左右,等于腎小球濾膜面積總和),亦是天然的半透膜,具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因而有分泌、排泄、吸收功能。
利用藥浴來治病保健時,大多用水作溶媒的原因:水可使皮膚角質層,發生水合作用而軟化,并能膨脹呈現多孔狀態,使皮膚對藥物的通透性大大提高;水是良好的溶媒,能溶解大部分藥物于水中,以利藥浴治療疾病;水的熱導力為空氣的33倍,能持續對人體釋放熱量或吸收熱量。
就水的特性而言,有多種治療作用。如冷水浴(水溫在20~25℃)對心血管功能有良好鍛煉作用,故稱“心血管操”;不感溫浴(水溫在30~33℃)有良好的催眠、鎮靜作用;溫水浴(水溫在33~37℃)有降低神經興奮性、痛覺傳導作用,可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胃腸功能,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熱水浴(水溫在39~42℃)可使血管暫時收縮,繼而擴張,心跳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可達100次/分鐘以上;高熱浴(水溫在43℃以上)可封閉末梢神經,減輕局部疼痛,故對肌肉、關節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另外,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辨證論治,因人、因時、因病、因癥之不同,合理選用藥浴藥物。
總的來說,藥浴功效有三,即抑制病因、對癥治療、調整機體反應狀態。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晌,而又有所區別。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