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化生異常 內生瘤毒致腫瘤元氣化生異常 內生瘤毒致腫瘤第 4 頁
痰濁、瘀血凝聚與瘤毒
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或七情所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化不利,水液代謝障礙,濕濁凝聚成痰,痰阻氣機,血行不暢,脈絡壅滯,痰濁與氣血相搏結日久,各種病理產物膠結而形成腫塊,如未形成瘤毒則為良性腫瘤,如為瘤毒所致就形成惡性腫瘤。痰飲可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而筋骨皮肉,具有阻礙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廣泛等特點,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祖國醫學對痰凝肌腠,結于身體各處大小不等的顆粒腫塊(如痰核、瘰疬等)多有記述。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說:“人年五六十……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各種因素引起血液運行不暢,或致血離經脈,血液瘀積凝滯,積久各種病理產物膠結形成病變。《內經》:“石瘕生于胞中……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血不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景岳全書》說:“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可見瘀血凝聚日久,影響元氣的化生,形成毒,才能導致腫瘤。現代醫學也證明長期的慢性炎癥或不典型增生均與腫瘤相關。
另外,全身或局部的氣滯血瘀及痰凝、濕阻也是瘤毒擴散和轉移的適宜土壤與環境。一是瘤毒在沿經脈、絡脈播散的過程中,被諸邪阻于“最虛”之局部,氣血失和,痰瘀毒聚,即可形成轉移瘤。二是瘤毒入血后,便會隨人體之氣血循行全身。若血脈流暢,則瘤毒不易停留;若血流不暢,則易停滯,流散于血的瘤毒循行也漸緩慢,易致瘤毒停留機體某個部位,進而形成轉移灶;瘀血與瘤毒膠結不解,產生瘤栓,即《景岳全書》所云:“瘀血留滯作癥”;三是邪毒流注經脈后,血瘀絡損,導致腫瘤轉移。
元氣化生異常與瘤毒
正常情況下元氣化生五臟之氣,但在上述致病因素作用下,元氣化生異常就形成瘤毒。當瘤毒形成之后,進而耗傷正氣,氣血不足,陰陽虛損,致瘤毒更加猖獗,癌腫迅速增大。臨床所見許多患者是在體質強壯時發病,形成瘤毒后正氣漸虛。虛是瘤毒形成后的結果而不是啟動病因。腫瘤干細胞理論為我們提出的觀點做了很好的佐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