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采用科學的理論評價方法評價中醫
豐 哲 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 黃國東 廣西中西醫結合醫院
現在中醫學又如上個世紀初葉一樣受到人們的關注,受到人們的爭論。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人們對中醫所關注的問題,也如上個世紀初葉一樣是關注同樣的問題,沒有很大的區別:即中醫學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應該廢棄、是否應該廢醫存藥。當然現在政府已經給出了肯定的答復,但是這種答復還是難以抹去人們心中的疑惑,這種疑惑不消除,影響人們對中醫的信心,也影響中醫的推廣和運用,也直接影響中醫在國家醫療領域所占比例。筆者試圖從科學理論評價的角度來談談對中醫評價的看法。
“名人講話”不是評價一種理論是否科學的標準
對“中醫科學性”提出懷疑、“否定中醫”的人們有一個特點,總是喜歡用“某某名人”作為“擋箭牌”:“某某名人”講中醫不科學即是中醫不科學的標準,是中醫應該被否定的原因。當然在這里“某某名人”都是很大牌,聽起來足可以使你“不敢出聲”,如學醫出生的魯迅,而大多數的是沒有醫學經驗的名人們,如陳獨秀、梁啟超、胡適等等。
名人(或者說偉人)在某一個領域是很有成就,而在現代科學分工越來越細,學科門類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名人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可能不如他們自己所在的領域,所以用有些名人講話評價其他領域的理論本身有違科學精神。一種理論是否科學,一個簡單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是看該理論是否經過實踐的檢驗,而且在形成理論體系之后是否還經得起實踐的再檢驗。一門科學的理論只有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才能體現出其客觀真理性,才能顯示出其科學性。
中醫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勞動實踐中,不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門系統理論,在形成理論之后同樣還在不斷地經受臨床實踐檢驗,而且中醫與西醫在實踐中檢驗有一個很好的觀測方法——療效。通過療效觀察我們能看出中醫學對一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解釋的合理性、科學性。一些名人在對中醫了解很有限的情況下,只是憑對中醫的印象就否定中醫學的一切,這是一種極不負責的態度。
用一種理論評價另一種理論不是理論評價的科學方法
有人喜歡用現代醫學模式來指責中醫,想用現代醫學模式來改造中醫。我想用一門理論評價和衡量另一門理論,這種做法本身就不是科學的理論評價方法。
中醫學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農業社會環境里逐漸形成的,運用有限的手段在整體、宏觀層次上認識人體和疾病,形成包括理論和治療方法的醫學理論。而現代醫學是在以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環境里,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微觀、局部層次上認識人體和疾病所形成的科學理論。兩種理論所采用的手段不同、認識的層次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認識人體和疾病。所以兩種理論是既有一定的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別。我們如果采用認識局部、微觀的理論來解釋認識整體、宏觀的理論自然會陷入矛盾的境地,將這兩種理論統一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
中醫與現代醫學理論對某一種疾病或某一種生理現象的解釋可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理論本身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這種解釋是否合理,是否科學需要在臨床中檢驗:療效的好壞、療效的有無——解決了理論的有效性問題,這一點能充分地檢驗其解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然而對同一種疾病的治療,中、西醫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出發同樣有效,這說明在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與西醫有殊途同歸之妙,都能有效地治療疾病。同時也說明即使現代醫學很發達,對人這個復雜體也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沒有闡釋清楚,而從中醫理論出發也能解釋疾病和生理現象,從而也說明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在共同完善人類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對中醫理論的評價應該采用科學的理論評價方法
中醫理論是否科學,不能憑個人的喜好、也不能斷章取義,而應該全面、整體地看待。中醫學理論中肯定還有一些錯誤的、或者說是糟粕的東西,但是錯誤的、糟粕的東西不是中醫的全部,只是中醫學中很少的一部分,也要經過歷史的揚棄。我們要在對中醫學理論全面理解,把握其精髓的情況下,采用科學的理論評價方法去評價中醫。
首先,中醫理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系統化了的科學知識體系,它是由概念、原理以及對這些概念、原理的理論論證所組成的體系。中醫學是在實踐逐漸形成,對一些基本物質都有確切的定義:如氣、血、津、液、陰、陽等;一些治療原則、治療方法都有具體的定義和解釋,而且這些基本物質的定義與治療原則、治療方法是相互延伸和相互論證的。并且這些理論現在還能夠經受臨床實踐的檢驗,在臨床中顯示出其獨特的療效——這即解決了科學理論評價的“與經驗事實一致和有效性”兩個方面的標準問題。
其次,中醫學理論本身是具有一定邏輯結構的理論體系。如上所述中醫學理論中對物質的定義,治療原則、治療方法之間都保持相互延伸和相互論證的關系。即具有理論內部在邏輯上的自洽性,也保持了內部邏輯上的一致性——這解決了科學理論評價的“理論內在邏輯的完備性問題”
第三,中醫學理論具有預見性特點。中醫學理論認識人體和疾病視野是很開闊的。可以這樣講,中醫學所認識疾病的范圍、治病的原則、方法等,現代醫學都沒有超出其范圍。如中醫學認識疾病從對影響人的飲食起居、氣候變化、精神狀態等方面著手,而現代醫學研究疾病的范圍,只要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從來沒有超越中醫學所關注的這些方面,只是采用現代手段對上述這些方面研究更加深入罷了。對人體本身的認識也是一樣,如對氣、血、津、液的認識,中醫學對于它們的定義及之間的相互關系都是很具體的,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氣、血、津、液的定義及相互關系沒有超越中醫學所定義的范圍。再如中醫學里治療原則,治病求本的思想,現代醫學是很發達的,但是無論其檢測手段、治療方法多么先進,也只不過是為了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再進行治療罷了。所以筆者認為現代醫學的很多理論和方法也只是部分地論證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而沒有超出中醫學所涉及的范疇。從這點看中醫學是具有預見性的。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