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活血化瘀在溫病熱入營血中的應用
作者:謝永紅 作者單位: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廣東 廣州 510220
【關鍵詞】 活血化 溫病 熱入營血
溫熱病邪為陽邪,侵襲人體,嚴重時深入營血,灼營耗血,煎熬為瘀,影響營血的正常運行。由此可知,熱入營血即有營血瘀滯表現,活血化瘀應用于溫病熱入營血可提高臨床療效。由于人體經絡相通,氣血相連,衛氣營血的病變不是截然分開的,因此活血化瘀常與涼血、解毒、開竅、益陰等治療配合應用。
1 涼血化瘀
涼血化瘀是溫病熱入營血基本治法。營血受熱因煎熬而凝瘀,營血壅遏,而離經妄行,因此清代葉天士提出:“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凡熱甚動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等)及素有瘀傷宿血與熱相博,瘀滯脈絡者,即可應用此法。本法的臨床應用,只要有瘀血征象出現,即可盡早配合使用之,即使初入營分,只要出現斑疹隱隱、舌絳等脈絡瘀滯證候,都可于透熱轉氣之藥中加入涼血化瘀之品,如清營湯配伍丹參即有此意。又如宿瘀與邪熱并結,胸腹脅肋結痛,甚則神思如狂,宜涼血化瘀并行,可用犀角地黃湯,本方內有赤芍、牡丹皮涼血化瘀之品,重則再加失笑散,最重則加用至寶丹。在2003年上半年我國廣東等部分地區出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當代著名老中醫鄧鐵濤認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屬溫病范疇,本病極期,即在發病7~14 d左右,臨床的突出表現為氣促明顯,或伴有紫紺,重者出現邪入營血,氣竭喘脫,可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加活血化瘀之品[1]。廣東省中醫院在治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極期,即相當于溫病熱入營血階段應用清營湯、犀角地黃湯再加活血化瘀之品,取得良好療效[2]。這充分說明溫病熱入營血應用涼血化瘀是溫病治療的基本治法。
2 解毒化瘀
解毒化瘀適用于血熱壅盛、化火成毒,熱毒迫血妄行,脈絡瘀滯的病證,其表現可見高熱、昏狂,急性多部位出血,斑疹紫黑、或局部紅腫病痛,面唇黑,爪甲青紫,舌紫暗等。其治療一方面應瀉火解毒以清熱毒,同時要瀉火化瘀以除血熱之滯,溫熱邪毒阻滯經絡,血因毒滯,可致局部紅腫熱痛,甚至局部糜爛,如大頭瘟、痄腮、爛喉痧等。如爛喉痧疫火極盛、津液干涸,舌絳、口渴、神煩、喉爛、脈象弦大,疹點云密者宜解毒養陰,佐以化瘀,方選奪命飲,內有赤芍、牡丹皮等活血化瘀之品。
3 開竅化瘀
開竅化瘀適用于瘀熱互結、內閉心包的病證,清代溫病學家陳平伯指出:“熱邪極盛,與三焦相火相煽,最易內竄心包,逼亂神明,閉塞絡脈,以致昏迷不語,其狀如尸。”邪熱內陷,里絡壅閉,即以瘀塞心竅為主,表現昏厥如尸、四肢厥冷、舌紫絳等,當開竅化瘀并進,方用至寶丹,內有穿山甲、紅花、牡丹皮等活血化瘀之品。
4 益陰化瘀
溫熱病邪深入營血,一則逼血妄行,導致瘀滯,一則灼營耗血,造成陰血不足,葉天士治療溫熱病邪深入營血多用涼血散血藥,如生地、牡丹皮、阿膠等。從葉天士所用方藥可以看出,其涼血散血法則實際包括涼血、養陰、化瘀三法。養陰化瘀是指溫病久而不愈,余邪與營血相搏,心神阻遏,氣鈍血滯,絡脈凝瘀的病變,表現默默不語,神志昏迷或肢體痿痹等,須益陰養陽,破滯通瘀,并注意清透余邪,代表方如吳氏三甲散、方以鱉甲、龜板、當歸、白芍、牡蠣、甘草養陰益陰,以穿山甲、蟲活血化瘀,本法可用于乙型腦炎后遺癥神志呆鈍、四肢強直癱瘓等癥。
通過上述歸納,溫病熱入營血的病理,多有瘀血阻滯,故應用活血化瘀法有重要意義。熱邪深入營血分,涼血散瘀是基本的治法;若病變進一步發展,熱邪壅盛成毒,阻遏氣血,必須解毒化瘀;熱邪內陷,瘀血阻滯,包絡閉塞,當開竅化瘀;溫病后期,正虛邪戀,余邪混處營血之中,與營血相博,主客相交,灼營耗血,氣滯血瘀,當益陰化瘀。因此,活血化瘀在溫病熱入營血的治療中可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鄧鐵濤.論中醫診治非典型肺炎[J].新中醫,2003,35(6):4.
[2]廣東省中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N].健康報,20030409(1).
- 相關文章
-
活血化瘀治汗證
活血化瘀治療癲癇個案分析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