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證辨證≠方證對應
□ 趙厚睿 湖北中醫學院
多數醫家認為,《傷寒雜病論》體現了一大辨證特色,即方證辨證,或稱為“湯方辨證”、“方劑辨證”等,其具體辨證方法,早已為人所熟知,即“有是證,用是方”,或簡稱“辨方證”。
仲景辨方證的“證”,多被人理解為“特征癥”,即有是“癥”,用是方。近來閱讀余國俊先生著《我的中醫之路》,見其所持觀點即為此,如第35頁的“江爾遜的‘方證對應’觀”,文中說:“方證對應,又稱方證相應、方證相對、方劑辨證、湯證辨證等……江老強調,臨床證候只要與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時但見一證便是),即可信手拈來,而不必受八綱、臟腑、病因等辨證方法的限制。”確實,運用經方時,若對仲景書中條文爛熟于心,很容易抓住主癥,做到方證對應也并非難事。但令筆者心生疑惑的是,若說這種“方證對應”的方法即是“方劑辨證”似乎不妥。若果如此,這種“方證對應”與“對號入座”沒有什么大的區別。試想:難道臨床上的病證,都有如此典型的“特征癥”嗎?這種提法也會給人造成一種誤解:若未見典型的特征癥,或者癥狀太少時,就無法應用經方了?而且,有時雖出現某一癥狀與某方的適應癥相似,但若不分清病機,或不認真辨析癥狀的條件性,總難免誤診誤治。
實際上后世各經方大家在運用經方時并未拘泥于簡單的“方證對應”,即便有時看似簡單的根據某個癥狀而得出方證辨證結果,其實是嚴格遵循張仲景的辨證原則,即根據高度概括的條件性癥狀來辨證的,這些條件性癥狀,就已隱含了病機辨證。如“嘔吐”一證,有“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也有“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前者為熱,后者為寒,在這里,若“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就易犯主觀臆斷的錯誤。
這里就涉及到了《傷寒雜病論》是否講病機的問題,前賢岳美中先生,曾說“傷寒只言癥狀不言病機”,這就讓人誤解了方證辨證就是完全看癥狀,不講病機的,在具體運用方證辨證時,“有是證用是方”的原則就變成了“有是癥用是方”。而細讀仲景原文,其實不然。
筆者有幸師從經方大家張長恩、馮世綸教授學習,跟師臨床過程中,對此體會頗深。如聽張師常提“條件性癥狀”,馮師常提“癥狀的反應”與六經、八綱的所屬,也漸漸體悟到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的思想,并非完全否認臟腑、經絡,而是力主從醫圣原著來解釋醫圣的本意,即尊重原著對于病機的闡述,如八綱、六經、氣血津液、痰(水)飲、宿食、燥屎等,這些內容在仲景原著中論述甚詳。從此角度來解讀原著運用經方,則會發現“方證辨證”便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可行性。即具有某一特征的癥狀,必然具有某種特定的病機,這種病機,運用八綱、六經等來分析,是較清晰的。
下面筆者引用自己的兩則病案,說明“方證辨證”與“方證對應”的區別:
1.某女,3歲,1周前因感受風寒,出現鼻塞流涕,微汗出,微咳,咽疼,經服用西醫后,諸癥未除,今測體溫36.8℃,舌淡苔薄白舌尖略紅,筆者根據“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的特征癥,貿然處之以半夏散及湯加生姜、山豆根,1劑后,鼻通、涕止、咳減,但到晚上時,患兒熱勢增高,夜間高達39℃,煩躁不安,次日請教馮世綸教授后,得知辨證錯誤,改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才將發熱退去。
2.某男,53歲,素患高血壓,近1月來頭顫不止,漸至不能行走,1周來臥床不起,干嘔不止,時伴少量清水,飲食不能入口,頭暈,口角潰爛,手足涼,胸腹稍涼而汗出,舌淡胖苔白厚膩,脈沉緩,并自訴心煩、畏冷。若按“方證對應”,似乎“四逆”可用四逆湯,“干嘔”可用吳茱萸湯,而據“心下痞”且“惡寒汗出”卻又似乎為附子瀉心湯證。筆者遂運用先辨八綱、六經,繼辨方證的程序,首先認定為里虛寒證、太陰病,細辨又發現夾水飲上逆,故最終辨為里虛寒兼水飲的《外臺》茯苓飲合澤瀉湯方證,當晚服一劑后即能飲食,次日晨能下樓取食,白天能外出任意行走。因患者家貧,未繼續治療,所幸至今已近2月狀況仍較穩定。
以上2例,第1例是盲目方證對應造成的誤治,第2例是運用方證辨證的方法,從先辨病機后辨方證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大約可以說明方證對應與方證辨證是不對等的。概而言之,筆者認為,方證對應只是方證辨證的具體應用方法之一,方證辨證是辨病機與特征性癥狀的綜合體現,而決不僅是機械“對應”。
- 相關文章
-
辨證分經治頭痛
傅山治濕方藥妙用8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