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內涵與外延
□ 彭吉勇
吳又可真的已經認識到了瘟疫有空氣和接觸兩種傳染方式?這一說法雖 合乎現代傳染之說,卻悖逆了其本義,也違背了歷史與邏輯。
通常我們將中醫解釋為中國傳統醫學,它是以《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為主體構建其理論與臨床基礎,大約在兩漢時期漢醫達到相對成熟的程度,并在隨后的歷朝歷代中有一定程度上的發展、融合、創新。但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傳統醫學實際上存在很多種,一般可以按民族與宗教來進行劃分,以民族劃分主要有漢醫、藏醫、蒙醫、維醫、壯醫、苗醫等,以宗教劃分主要有道醫、儒醫、佛醫等,而且有些民族醫學與宗教醫學之間還呈現出錯綜復雜的交融關系。
中醫與相關各少數民族與宗教醫學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密切聯系。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消化吸收了相關各少數民族的某些醫藥精華。中醫與道醫的關系十分密切,在某些方面二者之間難以截然分開,比如二者之間有許多基礎理論與臨床經驗是相通的,據統計,《道藏》中70%以上的道教著作均與醫藥有關,故有醫道同宗之說。道醫的代表人物如葛洪、陶弘景、王冰等。中醫與儒醫的關系非常密切,中醫的許多理論吸收了儒家的中和思想、易學思想、陰陽五行思想、君臣佐使思想等,儒醫甚至以“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作為其為人處世的人生觀。儒醫的代表人物比較多,如張仲景、張子和、朱丹溪、李時珍、徐大椿等。中醫中的許多理論觀點與佛醫有關,如中醫外科、中醫眼科中的許多理論與臨床經驗來源于佛醫,中國古代醫院的設制起源于佛醫,佛教的某些理論與戒規等也影響到中醫的醫德醫風。佛醫的代表人物如華佗、喻昌等。事實上,歷史上還出現了以中醫為主,兼通道醫、儒醫、佛醫的醫學集大成者,孫思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僅管相關各少數民族與宗教醫學有各自不同于中醫的相對完整的獨立且獨特的理論體系,但其與中醫之間卻有著或多或少的難以割舍的必然聯系。
中醫這一名稱究竟起源于何時,尚待考證。隨著著歷史的發展,中西文明開始逐漸沖突交融,伴隨著西方文明的入侵,西醫也來到中國并扎根發展,于是在中國出現了中西醫并存發展壯大繁榮的特殊局面。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中醫由于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氣度,不斷發展、融合創新、追求完美的內在精神與動力,因此,中醫自兩漢時期達到相對成熟的程度后,在以后的歷朝歷代中繼續不斷地對相關民族與宗教醫學(其中也包括某些中國以外的民族醫學與宗教醫學)進行兼收并蓄、融合創新,并在唐宋、金元、明清時期得到相應的發展繁榮。從近現代至當今為止,中醫對中西醫結合及中國本土各少數民族與宗教醫學進行了一系列發掘繼承、融合創新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許多成果。當前,中西醫結合雖未取得關鍵性突破進展,但在許多方面確實已經看到了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廣闊前景;佛醫、道醫、藏醫、蒙醫等少數民族與宗教醫學逐漸成為新興的時尚醫學。
中醫的內涵仍在動態變化之中,中醫的內涵目前只具備相對的穩定性。中醫并不是排斥其它醫學,而是對比鑒別、消化吸收其它醫學的優秀成果為中醫所用,中醫自產生到現在都是這樣發展壯大繁榮的。因此,如從相對寬松與模糊的角度上講,筆者認為,凡是被中醫消化吸收進來的,不管是其他醫學的優秀成果也好,還是中醫所掌握的相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也好,都屬于中醫的內涵與外延?傊,中醫的內容豐富多彩,中醫的范圍海闊天空。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