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陰陽觀與易學陰陽說相異
□ 張效霞 山東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陰陽觀和易學陰陽說,各自成一系統,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存在著不同之處。
數字的陰陽奇偶觀念
易學中的數字奇偶是“陽奇陰偶”: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并且特以九、六為陰陽的代表,凡陽爻皆稱為九,凡陰爻皆稱為六。中醫學雖然并不十分注重數字的陰陽奇偶關系,但卻沿著“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的“陽偶陰奇”關系發展。如“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七損八益”、“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等皆是以奇數為陰,偶數為陽。又,《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劑,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這里的五、六,顯然不是數字性的定語,因為苦與辛兩味是不可能再分成五種和六種的,其本意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是作為陰(苦)、陽(辛)之數字性代詞使用的。另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種帛書經脈著作中所記載的經脈數目,陽脈為六,陰脈為五,也同樣符合這一規律。因為此時經脈尚未與五臟六腑發生一一對應的聯系,所以只能認為這種陽脈六、陰脈五與五臟六腑之間的“巧合”是由“陽偶陰奇”的觀念所導致的。
陰陽的升降趨向
易學認為陰陽的正常升降趨向為陽升陰降,其最典型的例證是泰、否二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泰卦為乾下坤上,即陰上陽下,居于上的陰能降,居于下的陽可升,二者自然能夠相交,故“《象》曰:天地交,泰(吉)。”否卦為坤下乾上,即陽上陰下,陽升陰降,一個徑直上升,一個決然下降,二者永遠不會相交,故“《象》曰:天地不交,否(兇)。”
而中醫學卻認為陰陽的正常升降趨向為陰升陽降。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眾所周知,天為陽,地為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即是陰升陽降。在中醫學中,“心腎相交”與“心腎不交”是體現中醫學陰升陽降觀的絕佳例子。但也有例外,如肝為陽,肺屬陰,而二者的正常關系,卻是肝升肺降。這是因為肝在五行屬木,木主升;肺在五行屬金,金主降的緣故。
部位陰陽劃分的標準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老子·四十二章》則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對此,龍伯堅先生在《黃帝內經概論》中說道:“前者是根據動物四足立地的形態來理解的,后者則是根據坐北朝南的形態來理解的,這說明在人體部位上,道家對于陰陽二字的應用,是與醫學家恰恰相反的。”張介賓有一段話論述得也頗為深刻:“人身背腹陰陽,議論不一。有言前陽后陰者,如《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也;有言前陰后陽者,如此節所謂背為陽,腹為陰是也。似乎相左。觀邵子曰: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陰在南,陽在北。天陽在南,故日處之;地剛在北,故山處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然則《老子》所言,言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動于前,所以應天陽面南也。本《經》所言,言地之象,故人之脊膂肩背峙于后,所以應地剛居北也。矧以形體言之,本為地象,故背為陽,腹為陰,而陽經行于背,陰經行于腹也。天地陰陽之道,當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象天,陽在東南;方圖象地,陽在西北。其義最精,燎然可見。”
綜上所述,中醫學和易學都接受了陰陽說,但各有各的講法,各自成一系統,不僅不存在誰源于誰的問題,而且不論是從形式,還是到內容,都存在著不同之處。其實,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學科,諸如天文、律歷、數學、物理、生物、軍事、農業、醫學、建筑等,無不滲透有陰陽思想。但在各領域、或各時期的“陰陽”,卻都有著它們的特殊性,應隨從它們的具體條件進行具體的概括。如在古代煉丹術中,“汞”象征白虎,稱之為“陰”;“硫”象征青龍,稱之為“陽”。在數學中,“陰陽”指的是“偶數”與“奇數”。律歷學中的“陰陽”指的是“秋冬”與“春夏”。政治上的“陰陽”指的是氣運的“衰”與“盛”。軍事學上的“陰陽”指的是戰爭中的“劣勢”與“優勢”……如果以“醫易同源”論者的思維方式來看,那么也應該有“天易同源”、“歷易同源”、“軍易同源”、“政易同源”……但迄今為止,尚未見有此類之論。因此,被中醫學界人士推崇有加的所謂“醫易同源”之說,必系臆說無疑。至于從易理中可演繹出某些醫學理論,那是因為二者都先后引入了陰陽學說作為自己說理工具的緣故。換言之,醫學與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同一棵樹上開出的不同花朵,他們有著共同的生長基因。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