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的“形與神俱”命題
□ 任秀玲 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院
《黃帝內經》從生理學角度出發,認為人的形體與精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形體產生精神,精神與形體有機結合,相伴相隨,俱往俱來,俱生俱滅。《靈樞·天年篇》曰:“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人的生命是父精母血媾和而成形體,得神則能生存,失神就會死亡。血、氣、營、衛調和通暢地營運于五臟,產生各種生理功能(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就是“神”,“神”由心來具體主持,并且神中的魂魄等具體職能都完備、完善,才能成為真正的人。《素問·上古天真論》把這種血、氣、營、衛、五臟等物質生成神、魂、魄,而魂魄等神又與形體相伴相隨的關系,概括為“形與神俱”,形成了中醫藥學的“形與神俱”命題,確立了中醫藥理論的唯物主義形神觀念。
形者神之質 神乃形之用
形是神的主體、實體,而神只是形的一種屬性和作用。《黃帝內經》雖然未能從哲學角度總結形神關系,而是由南北朝的范縝在《神滅論》中提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但《黃帝內經》卻從生理學角度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依據。
《黃帝內經》認為神(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由五臟而產生,是五臟的生理功能。《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明確指出人的神魂魄意志與五臟相關。
在五臟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之間還存在精、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這一中間環節。《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闡述了水谷精氣營養五臟,五臟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和調,“神乃自生”。《靈樞·平人絕谷》說:“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水谷精氣不斷的生成和被利用,保證了五臟功能正常,血脈充盈調暢,精與神的運動就能維持,所以《黃帝內經》把“神”,直接判斷為是“水谷精氣”。又說:“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神者,正氣也。”
《黃帝內經》把神說成是“水谷精氣”、“血氣”、“正氣”,實際上指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生命運動,神不但是五臟之心、肺、脾、肝、腎的生理功能,而且還取決于水谷精氣、血、津液、正氣等多種因素。是水谷精氣、血、津液、營衛等生命物質,營運于五臟,保證五臟功能正常而產生了“神”。
《黃帝內經》把水谷精氣、血、津液、營衛等物質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間相互為用關系概括為“精神”二字。因此,《黃帝內經》中諸多的精與神二字連用,并不是現代漢語語義中的精神含義,而是概括了精與神間的運動。《素問·湯液醪醴》說:“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神不進”是指精氣與神之間的內在運動止息,即精與神間相互為用終止。因此,才有理由可以把精神二字拆成“精壞神去”。又如《靈樞·大惑論》說:“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指出幻視、幻覺之類疾病是由于“神精亂而不轉”所致。精神二字可以顛倒其序,成為“神精”。“不轉”,就是不運動。所以《大惑論》唯物地解釋了幻視的病因病機是精與神互用關系失調,不能相互轉化。至此,我們就可以完全理解《素問·上古天真論》描述“至人”的養生方法“積精全神”了。
總之,《黃帝內經》認為精能充形、養形,形者神之宅,神乃形之用,形神相俱,精神互用。
形神互用、互制
首先,形體強弱直接決定精神的盛衰。《靈樞·營衛生會》說:“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指出人在壯年時,血氣旺盛,身體強健,因此白天精神飽滿,夜間睡眠也好;人到老年時,血氣衰退,身體衰弱,因此白天精神不振,夜間睡眠不好。可見,身體狀況決定精神狀況。此外,五臟的功能正常與否也直接影響著精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雖然《黃帝內經》對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產生的具體器官模糊不清,對大腦的功能缺乏深刻認識,但五臟功能影響著精神活動及精神狀態,時至現代越發成為不可輕意否認的事實。因此,五臟功能直接決定精神活動,“府精”方可“神明”。
其次,《黃帝內經》認為精神也可反過來影響形體,精神狀態能影響人的身體狀況。《素問·移精變氣》說:“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分析了古人病種簡單的原因是很少有精神因素的影響。《素問·湯液醪醴》說:“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指出精神因素影響疾病的愈后。《素問·生氣通天》的“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都反映《黃帝內經》對精神反作用于形體的認識。
《黃帝內經》基于形與神之間的互用、互制關系,在治療疾病和養生方面認為,調神可以健形,刺形可以調神。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方面的失調,可以通過調理五臟功能和人體精氣(包括血、氣、營、衛、津液、水谷精微等)的質和量來加以調控。《靈樞·根結》說:“故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調節精神活動可以養生健形:“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由此可見,“形與神俱”命題引導中醫學探討了形與神、精與神間的生理、病理聯系,進而應用這些認識干預和預防疾病。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