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形成發展與人文因素的影響
□ 劉理想 北京中醫藥大學
英國學者李約瑟說:“中國古代的解剖學出現較早,從扁鵲就開始了,到王莽時代廣泛采用,并持續到稍晚的三國時期,從此以后,也像歐洲一樣,解剖學便絕跡了,直到中世紀晚期才再度出現”。
科學,無論是近代的或前近代的,都不孤立存在,它不但從一個文化整體中孕育出來,而且也隨著這一文化整體的變動而發展成長。中醫學由于受中國獨特人文環境因素的影響,解剖學不符合儒家仁學的倫理觀念,在完成了其在中醫學中關于人體內部構造的粗糙形態理論之后,漢代以后逐漸式微,解剖知識的成分和作用就退居于次要的地位。中醫學術的發展只能沿著《黃帝內經》所指引的這條道路發展。
《漢書·藝文志》中“方技略”記載“醫經七家”:《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F在,除《黃帝內經》之外的其他六家醫經已不存于世,這些古醫籍的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里我們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這些書中的內容肯定有與《內經》不同的方面,或許與《內經》的指導思想有很大不同。
五行觀念由來已久,但五臟歸屬五行之法,在中醫理論中卻有過不小的變化,先秦至西漢中期,脾屬木,肺屬火、心屬土、肝屬金、腎屬水。東漢許慎《五經異義》引古文《尚書》也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腎水。許翰注曰:“肺極上以覆,腎極下以潛,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边@與五臟的具體解剖位置基本一致,而上述諸說,除腎屬水外,其余都與后世尊奉的五臟歸屬法“肺金、心火、肝木、脾土、腎水”不同。
《黃帝內經》的傳世,主導了中醫學后世的學術發展方向!胺谓、心火、肝木、脾土、腎水”五臟歸屬法已經被肯定,“左肝右肺”也已被《內經》所記載,中醫學發展注重形態學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
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較為完整的辨證論治原則,給后世中醫學術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梢哉f,《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共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形成了后世中醫學發展的范式,自后歷代中醫雖仍有發展,如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等,但皆基本未出《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框架。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解剖學知識僅僅是其形成和發生的條件(或因素)之一,一旦該理論體系的構建完成以后,其解剖學知識的成分和作用就退居于次要的地位。中醫理論中的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等,不單純是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或多個系統)的生理和病理的綜合概念,藏象學說的某一臟腑功能,可能包括西醫學里多個器官的功能,而西醫學里的一個臟器功能,則可能分散于藏象學說某幾個臟腑的功能之中,因此,有人將中醫學稱之為“狀態(即‘象’)醫學”。
在中醫中藥方面,盡管也產生了在今天的人們從“科學”的西醫角度來看難以理解的東西,如中醫典籍對某些內臟位置的描述,顯然違背了解剖學的實際情況,但是這是中醫學一種“象”思維的描述,不能簡單地與西醫的解剖概念來對比。而中醫對人體解剖位置描述的“錯誤”,是后世批判者對中醫所詬病的一個重要方面。
張其成教授認為中醫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如果要區分的話,可以將中醫勉強分為神、象、形三個層面!吧瘛钡膶用姘酥嗅t最古老的傳統,如心神、神明,這個層面不是辨證論治,而是辨神論治。扁鵲“望而知之”就是辨神論治!跋蟆钡膶用,如藏象、脈象、氣象、證象等等!靶巍本褪切误w。
這三個層面中,中醫最重視“神”,最輕視“形”。這和西醫恰恰相反。在“形”的層面上,中醫顯然是處于劣勢,這個層面可以用復雜性科學等理論來解釋,當今分子生物學的“基因”學說無疑是“形”層面研究的高峰;在“象”的層面,包括陰陽五行、中醫的“氣”,因為“象”是介于有形和無形中間,并且更偏向于無形,這給今天用形態學方法做試驗去尋求氣、經絡的本質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中醫講求陰陽互補的對稱性、五行的相生相克性,而在相生相克之中又避免了直接的生克對立,而必須經過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的間接傳遞,這構成了必然的也即永恒互補的循環;此外,每一個局部均可能反映出整體的全息特征……這些思維的原則其實也即人類生命的原則,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既是人體又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存在和運行的全面信息。醫者憑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直覺地把握其中主要的消息,即可以對病人的疾病作出比較準確的辨證診斷和進一步的對癥下藥或施行其他的醫療手段,如針灸、按摩等等。
中國古代思想家實際上是在力圖運用人類生命(既是身體又是精神)存在的原則去進行思維。因為人的生命是如此豐富,其內涵是如此浩如煙海,所以中國古人的思維很難顧得上精確性,而不得不滯留于事實上的混沌,從而便難免會有時誤入迷途,甚至會與巫術占卜混同而難分難解。但作為用這種思維方法凝結出來的一項專門實用的技術———中醫中藥來說,由于實踐的效益原則的不斷干預,它卻終于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幾乎惟一不可能被西方科學技術完全取代的能夠表征中華民族獨特生命力的文明成就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