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醫藥需要傳統模式
□ 羅倫才 四川涼山州第二人民醫院
中醫藥學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醫藥學,在世界傳統醫藥學中歷經千年,獨樹一幟,巍然屹立,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近些年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發展不盡如人意,雖“振興中醫”、“發展中醫”之聲不絕于耳,但實際收效甚微。作為酷愛中醫藥事業,并決定為之奮斗終身的普通一員,認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坐堂醫”、 “醫院中藥房炮制中藥”等傳統方模式。
中醫坐堂是指中醫大夫在中藥店坐堂行醫并接受相關中醫藥知識咨詢的診療行為,即通常所說的“坐堂醫”,是傳承、發展中醫藥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傳統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服務性均很強的科學,參與實踐、服務群體和被服務對象越多,受益人群越大,觀注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得到發展、壯大。縱觀中醫藥學千百年的發展歷程,“坐堂醫”一直延續到禁行之前,是一種群眾接受、社會認可、行業慣用的診療模式,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至今仍為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普遍采用,過去和現實都充分證明“坐堂醫”是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有效的、可行的診療模式。
“坐堂醫”一是不增加政府投入,二是由于中醫實施的是個體化治療方案,體現的是個人診療水平,所用藥物頗具特色,能在此藥店配到的,未必能在彼藥店配到,然其對所坐“堂”中的中藥較為了解,開寫的處方藥物一般都能從“堂”中買到,藥店也能根據坐堂醫的用藥習慣,配備相應的中藥,減少了患者有方難配或持一方而輾轉多家藥店方能配齊,甚至也難配齊的尷尬,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廣大群眾就醫難的問題,能充分體現“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思想,國家只需要妥善加以疏導,切實加強管理即可。
國家為中醫藥立法的初衷是為了方便人民群眾應用中醫藥,從而更好地發展中醫藥事業。應該說,那些能坐堂,并能在堂中坐得穩的,幾乎都懷有一技之長,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取得相應執業資格,對他們不應一刀切,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挽留住他們,挽留住他們手中的絕活,由于中醫藥有其特殊性,許多治病原理和藥物作用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仍然難以闡明,不能因為一時弄不明白,就棄而不用,否則損失將無可估量;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實際上是削弱了中醫的力量,至少是直接減少了從事中醫診療實踐的人數。
“坐堂醫”是中醫大夫開展診療實踐活動的一種方式,只要行醫者真正擁有一技之長,確能為患者減輕病痛,具備相應條件就應該允許其進行相應的診療實踐活動,藥店雖有非處方藥,讓患者自診自購自用,不如由專業中醫大夫幫助把關,推薦用藥,此舉既可方便了群眾就醫,使小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免除患者因自診自購自用藥物不當而延誤病情,尚可減少由此而造成的藥物浪費,何樂而不為。
前店經營,后坊加工,在對飲片實行“批準文號管理”之前,是傳統中藥的主要經營模式之一,是傳承傳統中藥炮制技術的主體,后來的藥店及醫療機構中的中藥房也幾乎繼承了這種流傳久遠、社會認可、行業慣用的傳統模式,該模式集中藥調劑、炮制、制劑、用藥咨詢等綜合功能于一體,許多中藥店由于有“坐堂醫”的經驗方及這種方便的制藥模式,配制出了不少獨具特色的中藥制劑,成為醫藥結合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自解放以來,大部分中藥技術人員集中于醫療機構的中藥房,執業藥師制度施行后,其中又有眾多中藥技術人員通過相關考試取得執業中藥師資格證書,可謂是中藥技術人才薈萃的地方,他們不但有能力進行中藥調劑、提供咨詢服務,也有技術有能力指導參與中藥炮制,然而由于“中藥飲片實行批準文號管理”,使得中藥房不能再炮制中藥,他們也就自然不能再從事頗能體現中藥特色的炮制技術工作,這就直接減少了從事中藥工作的一大批技術力量。一方面,國家執業藥師隊伍急需擴充,另一方面,醫療機構中執業藥師相對富裕,由于不能再從事炮制技術工作,使得他們的服務范圍更加局限,藥學技術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造成技術資源的極大浪費。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就目前狀況而言,發展中醫藥離不開“坐堂醫”及“醫院中藥房炮制中藥”這種群眾接受、社會認可、行業慣用的傳統模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