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中華優秀文化水乳交融
中醫視點:中醫與中華優秀文化水乳交融 胡本先 陜西嵐皋縣中醫醫院
中醫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既有自然科學的內涵,也有豐厚的人文哲學底蘊。它匯集了中華文明動靜結合的哲學思維、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理念、形神統一的個體化辨證論治診療模式、理法方藥有機統一的治療藝術以及“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的道德修養,在維護人類健康的同時對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中醫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中國古代儒、釋、道等諸家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中醫文化特色。無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容理念,“通變”、“和合”的整體思維,還是仁、義、禮、智、信的文化修養等,在中醫理法方藥中都有著鮮活的體現。中醫的哲學思維以天人合一、形神統一為核心,強調人體內部、人與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以陰陽平衡為理論基礎的人體動態平衡觀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竭”,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兩者不和”所致,強調“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而達到“陰平陽秘”的人體平衡狀態。
中華文化既是中醫理論形成的基礎,又是發展中醫理論的動力。《周易》、《河圖洛書》等形成的哲學觀、宇宙觀、整體觀、變異觀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哲學基礎;《黃帝內經》把中華文化應用于認識健康與疾病,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中醫學的許多理念受《周易》影響,并逐步融入儒、釋、道的文化精髓,吸收了自然科學成果,逐漸形成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有關醫德的觀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如“主中庸、倡中和”、“仁者壽”的理念,形成中醫道德養生文化;中醫學許多養生方法、技術和丸散膏丹的炮制又與佛家、道家文化密切相關。佛家“禪定”,道家“道法自然”、“恬淡虛無”與重視“精、氣、神”的練氣、保精、存神的養生方法以及倡導內丹(靜功)、導引(動功)等促進了中醫養生理論的發展。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把中醫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其診治疾病體現了整體思維、辨證思維與中和思維。可以說,歷代中醫名著的問世與重要中醫理論的形成,既汲取當代中華文化的先進理念,又有機地結合了對人的整體把握與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促進了中醫理論與實踐的豐富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