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中醫是創新本源第 2 頁
就像一棵大樹,每年花開葉落,既有四季的新變化,也有“日日新”的不同,但是不能離開根本。一旦斷離根本,不僅結不了果,連生命也將停止。
中醫學是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的,它的形態穩定,歷幾千年而不變,正是具有廣泛適應性的表現,是優點而不是缺點。西醫學發展很快,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基礎,假如不掌握解剖、生理病理、細胞大分子、化學分析等基礎也無法創新。因此,西醫永遠不能背離這些基礎條件,不能離開自己的基礎談創新。
經典是中醫創新的源泉
中醫發展史上,幾乎所有的創新都沒有背離經典,都是對經典的繼承與發展。張仲景、王叔和、劉完素、李東垣、葉天士、吳鞠通,哪一個不是繼承了經典才有了創新的基礎?就是王清任的臨床成就,也絕對不是按照解剖的標準,給經典改錯而創造出來的。他在《醫林改錯》里創造的不朽方劑,都是對經典之中氣血理論的發揮,沒有組織器官的影子。
實際上,西醫理論無法有效指導中醫臨床,不是因為中醫拒絕接受西醫理論。比如,如果用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原則篩選中藥,就必須先從實驗室開始,篩選可能的藥材,提取有效成分進行純化,控制質量,得出量效、構效關系數據,然后再進行臨床驗證,有了結果再推廣使用。這樣一來,先不說中醫沿用幾千年的經典方劑是否該被廢止,單說中藥提取物的療效能否滿足臨床患者的需要就有待驗證。因此,筆者認為,西醫的研究方法,可以做中藥所以有效的“事后初淺說明”,而絕對不可能成為“事前理論指導”。
按照西醫的理論指導,中醫既發現不了病因病理,也無法評價治療效果。如果以西醫的診斷為標準,甚至可以說“中醫歷史上從來就沒治療過疾病”。因為,若按照西醫的標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治的是什么病?沒有數據支持。金元四大家治的什么病?溫病四大家治的什么病?同樣如此。因此,《憲法》保護中醫,首先是要保護中醫的評價體系。
“讀經典,做臨床”是一個好措施,也是中醫發展、中醫創新的必由之路,不可懷疑、否定它的重要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