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片配合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50例臨床觀察
【關鍵詞】 痛經;痛經片;針刺療法;中藥療法
2000—2002年,筆者運用痛經片配合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50例,并與消炎痛片治療50例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均為內蒙古中蒙醫院婦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年齡15~36歲;病程1~8年。對照組50例, 年齡16~35歲;病程1~7年。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
辨證為寒凝氣滯型痛經,臨床表現: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熱則減,經血正常或量少,色黯有塊,舌質正常或黯或有瘀點,苔薄,脈沉細或沉緊。均經婦科檢查或B超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①痛經片(藥物組成:肉桂10 g,三棱、莪術各9 g,紅花12 g,當歸12 g,丹參15 g,五靈脂10 g,木香10 g,延胡索12 g。將上藥混合粉碎成面,加適量黏合劑制成軟材,擠壓過篩制成顆粒,干燥,整粒,壓片,每片相當于生藥0.5 g。內蒙古中蒙醫院制劑室制備),早晚各服4片,于月經前5日開始服藥,服至月經第3日,總量64片,連服3個月經周期。②取穴:關元、中極、氣海、足三里、三陰交。諸穴均用平補平瀉,每日針刺1次,針刺治療于月經前5日開始,到經行第1日止。連續3個月經周期。
1.3.2 對照組
消炎痛片,每次25 mg,每日3次,月經前5日服,服至月經第3日,連服3個月經周期。
1.4 療效標準[1]
治愈:痛經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2 結 果
治療組50例,治愈38例,占76%;好轉11例,占22%;未愈1例,占2%;總有效率98%。對照組50例,治愈8例,占16%;好轉20例,占40%;未愈22例,占44%;總有效率56%。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原發性痛經的病理機制與子宮內膜中的前列腺素有關。痛經患者子宮內膜中前列腺素含量尤其是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前列腺素E2(PGE2)較正常婦女明顯增高,且內膜中前列腺素(PG)濃度越高,痛經也越嚴重[2]。PG的刺激導致異常的子宮收縮,從而使子宮缺血缺氧,引起痛經。西醫采用鎮痛鎮靜、解痙藥,或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只能緩解癥狀,療效難以持久。中醫學認為,其發病機制是由于沖任通道不利,胞宮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沖任胞脈失于濡養,不榮則痛。臨床所見痛經以前者為多。婦女在經期前后受寒淋雨、涉水、飲冷,或感受寒濕之邪,則經脈氣血為寒凝阻滯,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瘀,導致痛經發作。在治法上根據“欲調其血,先調其氣”,擬痛經片溫通化瘀、行氣止痛。方中肉桂溫經散寒;三棱、莪術、紅花活血祛瘀;五靈脂、木香、延胡索理氣止痛;當歸、丹參養血活血。藥味以溫藥居多,然丹參其性苦寒,使方藥既有溫通作用,又不過于燥烈。 配合針刺治療通調沖任,理氣和血。關元、中極屬任脈經穴可溫養沖任,氣海可調一身元氣,氣行則血行。脾胃為后天之本,脾氣旺則血有所統,故配取足三里、三陰交。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溫經散瘀類藥有明顯抑制PGF2α的活性和解痙作用,能增加血液灌流量,改善微循環,使子宮缺血缺氧狀態得到改善,減輕或使痛經消失[3]。故痛經片中諸藥配合有解痙、鎮痛之作用,配合針刺治療痛經有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61
[2]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7
[3]周小愛.活血化瘀為主治療痛經的臨床療效與甲皺微循環觀察[J].廣西中醫藥,1992,15(6):1-3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