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現象”警示要關注教師素質
劉世峰 重慶市榮昌縣人民醫院
拜讀《中國中醫藥報》曹東義《“王教授現象”應引起中醫人警醒》一文,使筆者感到震驚。雖然有人認為中醫最大的失誤在教育,但現在看來教師因素也不可忽視。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醫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而且中醫的思維方式只能通過學習中醫經典和臨床實踐獲得。要說王教授沒有讀過中醫經典,水平不高并不客觀。我相信沒讀過中醫經典、水平不高是晉升不了中醫教授職稱的,也寫不出10余萬字的《我負中醫 中醫負我》。
筆者猜測,問題可能出在缺乏中醫臨床經驗上,因而對中醫缺乏信心,反而認為中醫不科學;或許他根本就不知道中醫的生命力就在療效。
這也充分說明王教授不但脫離了獲取中醫能力的重要臨床實踐環節,并且涉獵了大量現代科技知識,用受西方實證、還原科學影響的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最終得出了中醫不科學的結論。
筆者認為,現在中醫高校教師隊伍中,“王教授現象”應該不是個別現象。目前在中醫高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師,大都是碩士研究生或博士出身,很多人的畢業論文都是通過喂養小白鼠完成的。他們從學校到學校,從書本到書本,中醫理論水平不可謂不高,現代科技知識也掌握得相當多,但就是缺乏中醫臨床經驗這一關鍵環節。
中醫要發展,教育是根本。記得解放后全國中醫學院成立之初,當時的師資力量都是從民間中醫的佼佼者中選拔產生。比如北京中醫學院的秦伯未、董建華;成都中醫學院的王渭川、李斯熾等均是中醫臨床大家,讓他們充任中醫教授,教出來的學生效果當然好。并且他們本身就對中醫堅信不疑且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