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識教育培養中醫人才
殷平善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從某種意義上講,醫學是科學與藝術,理論與實踐的獨特結合。一個優秀的醫生一定是一個對生命充滿同情,富有博愛精神的人道主義者。如果只見疾病不見人,是干不好醫生這一職業的。在專業知識才能之外,還應加上謙虛、仁慈和幽默,醫師要能了解和懂得痛苦、歡笑、死亡、宗教、正義和科學的有限性,這些遠比知道最新的藥品重要得多。而這些知識的獲得,離不開通識教育。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講:“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藝術上的修養對啟迪一個人在科學上的創新是很重要的,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因為創新的思維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
科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匯,是現代認知活動的主旋律,兩者的融合,會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特的創見,可以構成我們人生體驗中的巨大張力。所謂“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是科學家也應有的想象力和胸懷,科學創造需要這樣的境界。
1943年以來醫學生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知識結構,多是集醫、文、哲、理、化于一身的博才者,在其成功之前,不少人獲文、哲、醫多學科學位。如青霉素的發明者之一弗洛里曾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理學學士學位和劍橋哲學博士學位。
中國古代的醫家張仲景、皇甫謐、葛洪、孫思邈、朱丹溪、李時珍、繆希雍、薛雪、徐大椿以及現代中醫大師岳美中、任應秋、裘沛然等都是十分博學的人。他們卓越的醫學成就與其深厚的人文修養密不可分。
在中醫人才培養中強調通識教育,打破人文與科技的畛域,讓人文、社會、自然三大知識領域有效溝通和整合,激發創造性思維,是通識教育的精義和價值所在。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