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形勢下本科臨床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思考
□ 蔣 梅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醫學院校在連年“擴招”的大環境下,臨床教學基地資源尤顯緊缺。為了滿足急劇增加的學生的臨床教學需要,各大院校在既往附屬醫院的基礎上,爭建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及各種實習基地,而各基地的內涵建設卻遠遠跟不上數量的擴增,基地之間沒有協作和競爭意識,學校對新基地難以落實監控和評估。
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的實施,我國醫療領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觀念,不可避免地對臨床實踐教學帶來新的沖擊。一定程度的醫患關系緊張,醫療過程的高風險性將給“雙師型”(教師、醫師)的教師隊伍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在帶教中進行的問診、體格檢查和臨床操作,若不注意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或欠缺“技巧”,可能隨時遭遇拒絕或引發醫療糾紛。
在新的教育、醫療形勢下,本科臨床實踐性教學進行改革以順應變化已成為當務之急,就此,筆者提出以下看法。
明確實踐性教學的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僅僅認識到臨床教學是學習操作技能、鞏固課堂理論的教學環節,而對其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臨床行為模式,如職業道德、處理醫患關系、倫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探究,從而造成了目前普遍重智育、輕德育,重記憶、輕思考的現狀。從事三級治療的大型醫院分科細化,繼續教育機制較完備,能留在這些醫院的畢業生應屬幸運,而大部分畢業生則流向基層,進入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畢業生則表現得缺乏實踐能力,沒有拓展意識,獨立開展醫療活動的能力不足。如果畢業生進不了從事三級治療工作的醫院,而我們又沒有為他們進入社區從事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做好準備,畢業生的去向問題將成為影響醫學教育乃至醫療衛生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臨床實踐性教學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醫學人才,理論功底、操作技能固然是最基本的要素,而醫學職業價值觀、與病人溝通的技巧、倫理、具有科學批判氣息的新思維、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等也應該是臨床醫學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人才培養內容。
深化實踐性教學的指導原則和內容
近年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表現突出,隨著政府加大解決力度,社區衛生保健服務成為醫改的重點,基層服務需求將逐漸擴大,而寬口徑的實踐性教育面對醫學全科,可增加學生就業的社會適應性,無疑是醫學本科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本科臨床實踐性教學的指導原則可以體現在早(早接觸臨床)、新(創新性思維)、實(落實到具體病例上)、活(教學及效果評價形式)等4個方面。在教學層次和內容上,除了實驗、臨床見習、畢業實習,還可參與社區服務、社會調查、護理、科研助理等,課程體系除了傳統的內、外、婦、兒科外,還可加入心理學、倫理學、醫療法律、法規等內容。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加強我國“雙師型”師資隊伍最迫切的問題在于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從事實踐教學一線的教師絕大多數畢業于醫學院校,對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基礎知識有一個再學習的過程,而只有從觀念上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對改革教學方法才可能具備主動性和積極性。近年來,各大醫學院校紛紛聯合綜合性大學舉辦高校教師教育學、心理學補習班以補上這寶貴的一課,在培訓過程中,應該以教育觀念更新為突破口,做好創新性實踐教學師資的準備。其次,在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臨床醫學院的教師首先是醫生,然后才是教師,自身規范的醫療行為是帶好、教好學生的基本動作,而在現行制度下,規范的醫療行為也是對醫生的自我保護。我們要教給學生高素質的、正規的東西,首先自己的言行必須規范,不單單是規范的技術性操作,還包括根據循證醫學的規范原理使醫療過程透明化、與病人的溝通等等。
以改革實踐性教學體系為契機強化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
實踐性教學體系包括開展實踐性教學的指導原則、目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內容、效果考評等。通過在本科四年級學生中開辦貼近臨床學科的專業方向小班,以新的教學環節和步驟,如見習時數大幅增加、應用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本科四、五年級時得到相對強化的實踐性教育。這些實踐已經在我院進行了初步嘗試,但在實施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臨床學科的發展如何推動教學改革,充實教學內涵;現行實習評價體系在界定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職業價值觀、交流技巧等方面較為困難;缺乏鼓勵“雙師型”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賞罰機制等。希望通過繼續深入研究和實踐這一教學體系,為醫學院校宏觀管理者制定實踐性教學計劃提供值得參考的意見和建議,更好地發揮臨床醫學院校“學院兼醫院”的雙關效益,加速實踐性教學這一重要的醫學教育環節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諧前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