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踐為核心培養中醫臨床人才
□ 袁長津 湖南省中醫管理局
中醫臨床人才的培養已是當前制約中醫藥學術發展的瓶頸問題。吳儀副總理在2007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出要加強對名中醫的培養,并強調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必須堅持以臨床實踐為核心”。
臨床實踐是中醫藥學術發展創新的源頭活水
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也主要是靠臨床信息的反饋、積累、提煉形成的。遠古即有神農氏身體力行、親嘗百草而創興醫藥。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完成,既離不開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學習,更離不開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親身驗證、潛心探索和總結。綜觀歷代杰出醫家,無不效法神農、仲圣,堅持在臨床醫療保健實踐中去體驗、探索和研究,不斷積累經驗,修正錯誤,融會新知,創新發展?梢哉f,臨床實踐是中醫藥學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頭活水。因此,重實踐、輕玄理一直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主流傾向。
通觀近現代我國中醫名醫大家,多是學驗具優的中醫臨床大師,無不熟諳經典,又勤修新知;既提倡繼承傳統中醫之精華,又不排斥西醫診療技術的應用;臨床經驗豐富,療效卓著;著述嚴謹簡明,厚積薄發。作為一個有志于中醫藥學術的傳承者,處于當下的社會環境,更須加倍地重視中醫臨床實踐,并在長期的實踐中提高臨床療效和中醫藥學術素養。只有深入臨床實踐中,才能真正領會中醫藥學的真諦,并通過其療效深悟中醫藥學術的魅力而對其產生不移的自信;只有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才會歷練出謙虛、勤勉、包容的風范,激發出勤求古訓、融會新知的動力和創新的靈感。面對快速發展的西醫藥學的嚴峻挑戰,也只有通過卓越的臨床療效才能驗證中醫藥學的真正價值,才會為人們所信奉,為社會所公認,為時代所需求。
從解決中醫藥院校學生和教師的基本素質入手
中醫院校教育首先得解決學生和教師的基本素質問題:一是學生問題。近年來,中醫藥院校招收學生的基礎知識與中醫藥學所需要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不相符。一般大學的學生所攻讀的各類專業都在中學就打下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思維模式。學習起來由淺入深,容易接受。但學習中醫就大不一樣,F在中小學階段12年的學習內容,可說與中醫專業沒有多少關聯,許多學生進了中醫院校后,一接觸到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六淫七情等,就如墜云霧一般,不知所措。作為主體專業的中醫藥知識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反而西醫、外語、計算機等輔設學科,因與中小學所學知識一脈相承,學起來易于接受而感興趣。這就是目前中醫藥院校的學生多“棄主學次”的主要原因。二是教師問題。目前中醫藥院校的青中年教師,多是從本院校本科、研究生畢業以后直接留校任教的。這又容易產生兩個弊端:一是“近親繁殖”,有“同而不和”之嫌,不利于形成健康而開放的學風;二是缺乏臨床歷練,很難領悟中醫學術的真諦,樹立信心。所以,對中醫藥專業學生的招收和培養,不采取一些特殊的辦法或有效的補救措施,不從師資隊伍及教學模式等問題上切實改進,就不可能解決中醫院校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
形成有利于中醫臨床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
目前,對中醫藥臨床人才的在崗培養已引起了有關部門和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中醫藥臨床人才在崗繼續教育及培養的主要目的,是要造就一大批能運用中醫藥治病的臨床中醫師,特別是能出一些各個地域層次的名中醫。有權威人士曾指出,要培養名中醫,就得“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這是很正確的。但真正的名醫往往并不是靠強行被動培養出來的,更不是靠所謂權威欽定或利用媒體炒作出來的;而是靠長期自覺地在臨床中勤奮實踐、潛心學習,靠其臨床療效和德行,靠患者和群眾的口碑而形成的。這除了本人的基本素質外,還要有一種外在的動力,即一種能激勵真正的中醫臨床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機制。說實在的,目前有關中醫專業人員的職稱評定、獎勵、待遇等實施辦法和機制,都對真正潛心中醫臨床的人才傾斜不夠,甚至還很不公正,制約乃至傷害了臨床中醫人才的積極性。因此,要根據中醫藥臨床人才成長的規律和條件,切實改革中醫藥人才評審、評價的標準和機制,研究制定有利于中醫藥臨床人才脫穎而出的相關政策。
調整相關政策及管理體制,改善中醫藥發展的環境
中醫藥界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在目前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里,對制約中醫藥發展的因素,如果不從政策法規的層面上予以解決,而大講所謂突出中醫藥特色、發揚中醫藥優勢,都是空談。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非常符合社會的要求和人們的需要。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所醫院、一個醫師,如果僅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或以提供中醫藥服務為主,醫院和個人的經濟效益就上不去。如一個肢體骨折病人,根據具體情況,應采用中醫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或外敷內服中草藥即可以解決問題。這樣做雖從根本上有利于病人,但這種技術所定的價位卻只有一百元左右;而西醫采取手術切開復位,上釘子、打石膏固定,其手術及材料費則是單純中醫治療的十幾倍,甚至數十倍。作為一所醫院和一個中西醫兩法都能上的醫師,你該如何選擇?這也是中醫醫院“西化”和中醫人員不安心本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經濟價值決定市場導向,也往往左右人們的行為取向。此外,目前有關中醫機構中藥制劑室、院內中醫藥特色制劑及中藥飲片加工炮制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全符合國情和實際,更制約了中醫藥特色的發揮和中醫專科的發展。
因此,為了真正促進中醫藥的創新發展,必須完善對中醫藥的保障措施。要制定鼓勵醫療機構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的補助辦法;要適當調整傳統中醫診療服務項目的價格,以充分體現中醫藥服務技術的價值;對中醫診療服務項目和用于治療疾病的中藥飲片、中成藥和院內特色中醫藥制劑,不僅要納入各種社會醫療保險的支付范圍,還要適當降低其“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以資鼓勵;要適當修訂和放寬有關醫療機構院內中藥制劑和炮制的管理辦法,支持醫療機構自制供院內臨床使用的膏、丹、丸、散等中醫藥傳統制劑等。
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有利于解決中醫臨床人才培養的環境和中醫院姓“中”等問題,實際上,更有利于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尤其有利于政府推行的社會各類醫療保障制度的順利實施和鞏固發展。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