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科教育應注意實用型人才培養
□ 郭延東 河南省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及城鎮社區醫療等基層衛生領域的工作得到了大力推進。如何適應社會需求變化,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著”,適合基層衛生領域的醫療人才,已經是擺在醫學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醫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針對農村需要簡便廉驗的醫療技術和服務,中醫藥普遍受到基層群眾歡迎,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具有整體觀、辨證觀、治未病等醫療思想與社區衛生服務基本精神相通的實際,所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中醫專科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中醫專科教育要培養出適應當前形勢、為農村和基層社區提供優質醫療保健服務的技術人才,必須在教育思想觀念上實現以下轉變,即由傳統的灌注知識向知識與能力并重轉變,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由傳統的專業知識掌握向專業知識掌握與整體素質提高并舉轉變,突出全面發展的思想;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轉變,突出學習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由傳統的中醫教育過多強調學科系統性傾向向技能培養與理論教學兼顧轉變,突出實踐技能培養;由傳統的專業過窄向培養能醫能藥、能中能西、能治能防能護的全科人才轉變,突出寬口徑畢業生培養。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需要擁有超前意識的大批創造性人才;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得現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目前農村和基層社區在醫療條件方面還存在許多有待提高改進的地方。為適應市場需要,中醫專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上下功夫。努力實現從繼承性教育向創造性教育的戰略性轉移,充分認識到啟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要在中醫知識結構體系上創新,要構筑新的教學內容,要在教法、學法上不斷求新,要創造有利于創新人才培植與發展的教育環境,努力營造出啟發學生自覺學習、勇于探索、富于想象的學習氛圍,用新的模式、思路和方法培養出知識創新人才。
全面加強素質教育,培養自我完善的人
目前農村基層的物質生活條件與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求培養的畢業生能夠成為兩個文明建設的表率,要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要有耐得住寂寞和樂于奉獻的品質,有愛崗敬業精神和對病人的仁愛之心,學會關心與合作,學會與人合作共事,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這就要求學校教育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現代教育理念,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第二課堂活動等途徑,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興趣、意志、性格的陶冶和培養,自覺主動地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為誰做事,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
注重學習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當代科技的高速發展,要求人才必須基礎知識扎實,獨立獲取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強;醫學自身的發展需要人才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能力;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要求醫生的知識技能及提供的醫療服務必須不斷提高。鑒于中醫專科畢業生今后的工作環境,較強的自學能力對他們尤其重要,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能局限于傳授知識,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會知識、應用知識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掌握自學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注重對學生因材施材,鼓勵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個性和特長,掌握學習主動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重視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實用型人才
要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畢業生獨立診治能力和急診處理能力不足等弊端,就要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刪減個別與專業培養目標關系不大、理論性太強、在實際工作中又極少用到的課程和內容。同時,對專業培養目標聯系緊密、在實際工作中用得較多的必修課程和相關知識增加學習時,增大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實驗、實訓課時比例,從教學計劃安排上對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給予保證;完善相應課程技能訓練量化標準和考核辦法;充分利用實驗實訓課、集中實踐技能強化訓練、課間集中見習、第二課堂、暑期社會實踐及畢業實習等一切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培養寬口徑畢業生,增強崗位適應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對人才要求的變化性、工作的多樣性和人才的流動性增加,要求人才的適應性、創造性要強,專業面要寬;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向生物-社會-心理-環境醫學模式轉變,醫學任務由治人的病向治病的人轉變,對醫生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及基層社區需要能醫能藥、能中能西、能治能防能護的全科醫療人才,需要預防-保健-治療-康復一體化服務。這些客觀需求對中醫專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牢固樹立以知識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育人思想,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深化改革,培養出診斷是現代的、用藥是天然的、觀念是全科的、服務在農村及社區的現代中醫人才。
總之,中醫專科層次教育必須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時代趨向,堅持特色,增強教育的適應性,努力培養出適應農村基層需要的中醫人才。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