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中醫學專業臨床教學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 蔣 健 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
上海中醫學院成為全國首批試辦七年制中醫學專業的三所院校之一,并選定曙光臨床醫學院承擔七年制專業的臨床教學任務,至今已培養了9屆共計244名學生。長期以來,曙光臨床醫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致力于提高學生中醫臨床思維和臨床技能,保證高學歷中醫人才教育的質量。
以培養高層次臨床研究型學生為目標
實施和完善臨床導師制 為了提高七年制學生的中醫臨床研究素養和水平,近年來,學院對七年制學生的培養模式更加與碩士、博士的培養方法趨同化,具體體現在對七年制學生同樣采取臨床研究課題開題、答辯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課題中期檢查、意見反饋以及課題研究資料歸檔等做法。
定期舉辦研究生論壇 為了加強碩士、博士研究生中醫臨床研究的能力,活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術氛圍,加強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院經常邀請院內外著名專家參加“研究生論壇”,使學生得以接觸到“大家”的風范。“研究生論壇”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設立“萌芽計劃” 學院特設立“萌芽計劃”科學研究資助基金,資助對象僅僅針對碩士、博士研究生和七年制學生,資助類別限報臨床研究課題,鼓勵中醫傳統學科領域的臨床探索性項目。一方面,這種體驗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十分有利;另一方面,通過“萌芽”課題的探索和預試驗,也將為發現今后的研究主題提供可能。
以突出中醫臨床特色優勢為主旨
首創“傳統中醫科” 曙光醫院于2005年4月在全國率先試行建立傳統中醫科,以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為根本出發點,原創性地打破現行按西醫分科的體系,跨學科地將中醫內科、針灸、推拿、康復等學科整合在一起,由院級名中醫和高級中醫師當家,選調具有不同知識結構的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組建而成,并引進高層次中醫人才。在臨床上,依照傳統中醫整體化的診病特點,突破專科限制,廣泛收治各類疾病;在治療上,除了應用中藥湯劑和針劑以外,綜合針灸、推拿、熏洗、敷貼、拔罐、食療、情志療法、康復等治療手段,遵循“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多中少西”的原則,著力于發揮中醫優勢,回歸中醫特色。
整理隨師抄方醫案 自2001年起,學院要求每位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必須整理三則以上隨師臨證抄方的驗案,并由學生參考古今醫學文獻以按語形式進行理法方藥分析。通過前后六屆畢業生的集體努力,整理總結了臨床教學醫案并匯編成《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教學醫案選集:臨證傳薪》,于2006年出版。
方劑及中基考試 為了強化和鞏固學生的前期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學院在進入臨床實習到前1/3時,對學生進行方劑考試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考試,之后定期組織學生集中考試,內容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中醫學主干課程。
強化中醫經典學習 強化中醫學生學習中醫經典著作不僅是前期基礎教學的內容,也是后期臨床教學的內容。包括遴選經典課程的核心條文組成幾套試卷讓學生隨機抽取進行考試;或組織學生背誦有關條文,對其中優秀者予以表彰和獎勵。
以加強臨床技能訓練為抓手
強化中醫教學查房制度 從2001年6月起,學院在相關病區建立了名中醫教學查房制度,同時對查房的組織、實施過程和質量進行管理和考核。同時還定期開展英語教學查房,在查房的過程中要求實習生準備英語病史匯報并回答提問。此法對帶教教師的臨床英語水平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明顯提高了臨床英語應用的整體水平。
建立學生參加醫療搶救系統 現代中醫專業學生除應掌握中醫知識以外,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現代醫學知識,并具備處理臨床急、難、重癥的基本能力。鑒于學生在有限的臨床實習期間,較少有機會接觸和參加醫療搶救,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從2005年起,曙光臨床醫學院借鑒“住院總制度”,建立了實習學生參加醫療搶救的系統,鍛煉學生處理危急重癥的能力。
模擬醫院和計算機輔助教學 學院模擬醫院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資金投入100余萬元,有助于解決醫學生臨床操作和考核資源不夠充分這一問題。此外,基于多媒體技術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中心也已基本建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考試的逼真性,內容包括心電圖、胸片、心肺聽診等診斷學、內科各種模擬病例等。
實施學生體格檢查導師制 為了增強學生體格檢查的能力,學院為每名學生指定導師負責培訓體格檢查并保證質量,統籌安排每位導師帶教學生1~2名,因人施教,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全身體格檢查程序,視、觸、扣、聽技能到位,并能夠實際運用于臨床診療。
曙光臨床醫學院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獲得2006年度上海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在近期學校組織專家組進行的兩次臨床教學工作檢查中,學生的臨床技能考核得到了專家組的較高評價。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