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療方式應提高專業化程度
□ 劉可勛 貴陽中醫學院
傳統中醫學的臨床診療應通過細致的分工和專業化發展來實現中醫藥事業的現代化。但這種分工應該具有中醫特色,促進中醫學術發展。中醫現代化研究若不是按照中醫特色和優勢所進行的分工和專業化,往往會導致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走向誤區,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的發展水平又是以社會分工所導致的生產社會化程度為標志,社會生產的分工必然因生產技術的需要而使科學發生專業化分化,近、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專業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專業分科越來越細。
傳統中醫學缺乏細致分工
我國的傳統中醫學卻不是這樣,它既缺乏細致分工,專業化程度又很低,特別是臨床診療方式仍然處于一種相當于個體手工操作方式。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四診資料的收集由醫生個體手工完成。中醫四診是獲得人體整體陰陽盛衰、正邪斗爭狀況“精微信息”的主要手段。然而,直到今天,望、聞、問、切四診均由一名中醫生來完成。醫生要獨自采集全部疾病信息,沒有一種能代替醫生感官或延長醫生感官的科學儀器或工具為醫生所利用。
2.辨證論治由醫生個體腦力完成。在臨床中整個辨證論治過程是由中醫生一人的腦力來承擔的,醫生既要憑手工方式收集疾病信息,又要靠一人之腦力來分析處理疾病信息,隨著就診病人的變換,醫生的感性操作和理性操作在不斷轉移,臨證病人一多,看病質量和看病速度必然受到影響。
3.中西醫結合在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上的局限。在我國的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中,由于中醫學沒有自己的精細分工和專業分科,只得按西醫學用“還原論”作指導在“分析程序”基礎上建立專業分科,使整體觀念指導下的中醫辨證論治演變成西醫分科,辨病下的中醫辨證分型,用西醫局部“病灶”的診斷指標來“客觀化”中醫診斷指標,從而局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醫藥的學術優勢,最終導致“中醫西醫化”。
4.中醫診療方式社會化程度低。中醫臨床因為沒有做到精細分工和專業分科,使中醫診療方式社會化程度很低。若要成為一個較好的中醫生,除了全面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外,只能靠多年個人經驗的積累。
保持中醫學術優勢需要分工
早在18世紀,英國學者亞當·斯密就曾指出:“分工有許多好處:一是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使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二是使勞動避免因轉變工作而浪費時間;三是能引起勞動者改良工具和發明機械。”因此,要實現中醫臨床診療方式現代化,只有在保持中醫藥傳統學術優勢的前提下通過精細分工,提高專業化程度。
1.要在保持中醫學術優勢的前提下實施四診專業化
在采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專業化過程中,應區分整體綜合性信息的專業化和分析還原性信息的專業化。中醫通過四診采集到的大多數局部組織器官或全身的變化信息(如脈、舌、面部表現及病人自我感受等),所反映的主要是人體整體陰陽盛衰、正邪斗爭的狀況,故具有整體綜合性信息的意義。因此,要對中醫四診實行專業分工,讓望、聞、問、切四種診查不再由醫生一人承擔,而是分別由中醫“診察師”來負責。“診察師”必須從心理學上培養和提高其“感知素質”。例如,“望診師”必須視覺靈敏,倘有色盲和色弱者就不行;“聞診師”必須嗅覺靈敏,善于分辨各種分泌物氣味;“問診師”必須邏輯思維清晰,善于引導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狀況;“切診師”必須手指觸覺靈敏,能基本感覺28脈或更多脈象。并且對他們還應培養心理學素質和應用現代傳感儀器的技能。因此在學習中醫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有較長時間的感知能力培訓和臨床實習,從長遠的發展需要上看,當這些“診察師”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感知體驗后,就有可能應用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子學等有關聲、光、電、熱、磁的知識和信息技術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創造發明出真正符合中醫臨床實際需要的診察儀器來。而西醫學的診斷目的偏重于找出“病灶”之所在,從整體分析到系統、器官、組織乃至細胞的病變狀況,其采集的信息主要屬于分析還原性信息。由于采取的信息性質不同,為此目的而研制的診察儀器的性質也就不同,因此不能毫無選擇地采用西醫診察儀器來應用于中醫診斷,必須精心研制采集中醫疾病信息的中醫診察儀器。
2.在四診專業化基礎上實施臨床辨證論治的專業化
中醫辨證基本上是利用四診收集到的人體精微信息,依靠醫生的辨證思維來分析處理,從而邏輯地推理出中醫的病和證,這一過程可以利用現代思維機器——電腦。電腦中醫辨證不像中醫生那樣受主體條件(生理、心理條件)的局限,只要運行正常,就能夠比較客觀地對四診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難度較大,它涉及到對中醫理論體系的科學結構研究,中醫辨證論治綱領的內在統—研究,中醫病、證、癥的規范化研究,建立新的中醫醫理模型和數理模型的研究,中醫辨證論治診療程序編制的研究等一系列復雜問題。
3.要有中醫特色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方式
要實現上述中醫臨床診療方式的專業化發展,就必須要有中醫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的專業化,這就要在中醫藥院校中設置下列專業體系:
(1)中醫“診察學”專業體系,專門培養中醫臨床四診人才和診察儀器研發人才。分兩個專業:四診臨床應用專業和四診儀器研制專業。
(2)中醫辨證論治專業體系,培養辨證論治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專業人才。分三個專業:中醫證治理論體系研究專業、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專業和中醫證治體系軟、硬件開發專業。
總之,應在繼承和發揚中醫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學術優勢的前提下,有選擇地應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發展成果來研究中醫,通過專業化發展來促成傳統中醫學向現代中醫學的轉化。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曾指出:“中醫學存在著學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細、量化等方面存在問題,難以找到明確的二級學科的邊緣、界限及學科前沿。”因此,有必要“在保持整體方法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加強分析研究,加強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研究的積累,才能求得質的飛躍。”他強調了中醫學術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應該引起中醫學術界的重視。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