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舌”從證治慢性胃炎
汪瑋 江西省上饒市中醫院
患者周某,男,66歲,胃痛10余年,進食稍多即脹痛,曾多次胃鏡檢查示“淺表性胃炎”,迭進中西藥物不見療效。刻診:舌鮮紅少苔,脈微弦。脾胃病應重舌象,患者舌鮮紅少苔,據舌象常理應以滋養胃陰涼藥為主,而患者反映前醫處方多用涼藥,且服后癥狀加劇,平時畏生冷之品。考慮此病例舌象與主證不符,治以溫胃健脾,行氣止痛,處方: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茯苓10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白術10克,懷山藥30克,丹參10克,炒麥芽、炒谷芽各15克,陳皮6克,神曲10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同時囑患者注意養成細嚼慢咽的良好飲食習慣。
一周后復診,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舌鮮紅,但較前有薄苔出現。效不更方,按前方略事加減,15劑后諸癥消失,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按:舌象是中醫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一個重要依據。舌證相符,辨證論治準確性就大,但臨床“證”“舌”不一致的情況也不少,多見于久病患者或疑難病例,這時醫者必須全面考慮,辨析真偽,排除主觀臆斷,抓住主要矛盾,在“證”“舌”辨證發生矛盾時,就應因人、因病制宜,結合其他癥狀進行分析,不能拘泥于書本。這是臨床提高療效的重要方法。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