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懋論治脾胃病經驗
脾胃病的證候分類是為了便于辨證論治而分立,臨床上可以從納化、升降、燥濕諸方面的病理變化來判斷證候,輔以寒熱虛實。胃主納,脾主化。胃納反常,則病納減、不能食,胃中嘈雜,或多食善饑;脾化失常,則病食后作脹,或食后思睡。升降反常,胃氣不降則為噎、膈、脹、脘痛;胃氣不降反升,則為嘔吐、呃逆、反胃,病在血分則嘔血。脾氣不升則脘悶,食后困倦,腹脹腹瀉,乏力消瘦;脾氣不升反降,則中氣下陷而致脫肛、陰挺,內臟下垂,泄瀉、大便滑脫不禁等。內濕多由脾虛而生,外濕亦可由外入內傷脾而生;脾陽虛易從寒化,胃熱者易從熱化,可見寒濕困脾、胃蘊濕熱、脾虛陽衰、濕邪內漬,為泄、為飲、為腫,胃滯脹滿,邪從燥化,則為“胃家實”。
董老認為,脾胃貴在健通和暢,脾運宜健,胃納宜和,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故總結出十種治法運用于臨床:①益氣用四君子湯;②舉陷用補中益氣湯;③溫中用理中湯或吳茱萸湯、良附丸;④固澀用真人養臟湯、赤石脂禹余糧湯、訶黎勒散;⑤養陰若養胃陰用麥門冬湯、養胃湯,滋脾陰用慎柔養真湯或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等;⑥理氣若行氣用加味烏藥湯、越鞠丸,降氣用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半夏瀉心湯;⑦祛濕若芳香化濕用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五加減正氣散,苦溫燥濕用平胃散、二陳湯,清熱利濕用三仁湯、甘露消毒丹、連樸飲,溫化水濕用苓桂術甘湯、實脾飲;⑧消導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枳術丸;⑨瀉下若寒下用諸承氣湯、涼膈散,溫下用大黃附子湯、溫脾湯,潤下用麻子仁丸、濟川煎;⑩清熱用瀉黃散、清胃散、黃芩湯、白頭翁湯、玉女煎、左金丸。應用上法必須針對具體病情,單用或數法合用,才能獲效。
對于泄瀉,董老分為11種進行證治:寒濕瀉用藿香正氣散;濕熱瀉用葛根芩連湯;暑濕瀉用六一散,可加玉樞丹;濕瀉用胃苓湯;傷食瀉用保和丸;脾虛瀉用參苓白術散;虛寒瀉用附子理中湯;腎瀉用四神丸;痛瀉用痛瀉要方;滑瀉用赤石脂禹余糧湯;久瀉用補中益氣湯。對癥加減治療,可獲良好效果。
他的驗方“寧胃止痛膠囊”,藥用枳實、檳榔、麥芽各30克,砂仁、白蔻仁、厚樸、黨參各15克,香附20克,高良姜10克,制成膠囊劑內服。本方為香砂枳術丸合良附丸化裁組成,適于胃脘脹滿,脘腹作痛,呃逆噯氣等證,有理氣和胃、溫中止痛之功。
洪文旭 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