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鵬治療冠心病醫案賞析

□ 王紅仙 花根才 楊悅婭
張云鵬,男,主任醫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上海指導組專家、全國中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首屆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從事臨床、科研、教學、文獻研究50余年。擅長治療肝膽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熱病、疫病等疾病,療效卓著。
[案1]冠心病
黃某,男,56歲,初診:2003年6月9日。
3年來時有胸痛胸悶,診斷為冠心病,近半年胸痛胸悶加重,頭暈乏力,盜汗,夜寐不安,腸鳴轆轆,小溲黃赤。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
檢查:2002年7月8日做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冠狀動脈狹窄45%伴痙攣。
西醫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中醫診為胸痹心痛。辨證為心脈瘀阻,氣機不暢,腎氣不足。
治療原則:養心活血,調理氣機,兼補腎氣。
處方用藥:丹參15g,生黃芪15g,絲瓜絡8g,連翹30g,郁金10g,延胡索10g,天麻15g,茯神30g,葛根30g,五味子10g,淮小麥30g,桂枝10g,炙甘草8g,紅花6g,赤芍10g,制首烏30g,靈磁石30 g。每日1劑。
服藥1個月后,胸痛胸悶明顯減少,原方加減再服3個月,胸痛胸悶基本消失,現間隙服藥,病情穩定。
按 此為冠心病胸痛時作,年近花甲,腎氣不足,心失所養,心血瘀阻,脈絡失和,予養心補腎,調理氣機,疏通心脈法,取得明顯治療效果。冠心病是本虛標實之病,氣滯血瘀為標,臟腑虛弱為本,即心腎肝脾功能低下為本。黃芪、丹參、郁金、紅花、赤芍益氣活血;延胡索疏肝理氣;制首烏補腎以養心氣。桂枝、炙甘草溫通心陽。多向性治療而取效。
[案2]冠心病伴心律失常
李某,男性,52歲,1997年7月25日初診。
素有心悸心前區疼痛伴胸悶病史10余年,曾經運動試驗陽性診斷為冠心病。近日胸悶心悸加重,腰酸膝軟,小溲頻數,動則氣短,脫發明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時有結脈。
檢查:心率80次/分,可聞5次早搏。
胸片檢查:左心緣稍飽滿。 心電圖檢查:心肌缺血,室性早搏。
西醫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失常。
中醫診為心痛。辨證為心腎兩虛,氣虛血瘀,心脈痹阻。
治療原則:補益心腎,益氣和血,溫通心脈。
處方用藥:仙靈脾10g,杜仲15g,制首烏30g,益智仁10g,靈芝10g,生黃芪15g,太子參15g,紫丹參30g,檀香 6g,桂枝6g,炙甘草10g。每日1劑。
上方服16劑后,胸悶心悸明顯改善,小溲頻數好轉。遂去益智仁,續服13劑,復查心電圖已正常。胸悶心悸消失,腰酸基本緩解。
按 余曾系統觀察本病100例,認為心腎功能低下為本,痰凝,氣滯、血瘀為標,心臟為發病的場所,腎虛為發病的基礎。從經絡關系、生理功能、臨床表現、治療效果諸方面進行考察,證實補腎藥物可以提高療效。本案用藥為冠心乙方(作者經驗方)加減而成。著重補腎養心、益氣和血。用制首烏、仙靈脾、杜仲、靈芝、黃芪、太子參、炙甘草益腎養心氣為先;丹參、檀香、桂枝活心血通心脈以輔之。心腎得補,心氣既充,心脈暢通,疾病向愈。
[案3]冠心病伴抑郁癥
紀某,男,64歲,2003年8月18日初診。
5年來反復胸悶心悸,外院診斷為冠心病,時有房早、房顫,神情焦慮,煩躁,自汗,盜汗,失眠,神疲乏力,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整日愁眉不展,時胸悶如窒。舌質暗紅,苔白厚膩。脈細,偶結。
檢查:心電圖:頻發房早。
西醫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伴抑郁癥。
中醫診為胸痹。辨證為肝失疏泄、氣滯心絡兼有痰濁。
治療原則:調理氣機,活血和絡,清心化痰。
處方用藥:柴胡6g,赤芍10g,丹參15g,郁金10g,陳 皮10g,半夏10g,枳殼10g,竹茹10g,檀香8g,棗仁30g,炙遠志6g,黃連5g,淮小麥30g,玫瑰花5g,甘松5g,生黃芪10g,靈磁石15g(先煎)、茯神30g,桑葚子15g,炙甘草5g。每日1劑。
復診,胸悶減而未愈,看報及電視已有興趣,偶煩躁,夜寐稍安,無自汗,盜汗,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
上方減淮小麥每日1劑。服藥近3個月,胸悶基本消失,精神振作,情緒樂觀,每晚能睡6小時。
按 患者系冠心病伴發抑郁癥,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整日愁眉不展,失眠,長期缺乏良好的休息,以致神疲乏力,這對冠心病的治療是極其不利的,會加重疾病,甚至導致嚴重后果。本案用四逆散合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三月,加之心理疏導,病情得以逐漸好轉,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四逆散加減能疏肝理氣解郁;黃連溫膽湯加減清心化痰;生黃芪、丹參、郁金益氣活血;桑葚子補益腎氣以治其本。我們認為:心臟是冠心病的發病場所,腎虛是發病的基礎,因此補腎是冠心病治療中的重要環節。
[案4]冠心病置入支架后
周某,女,87歲,2003年9月18日初診。
近30年來胸悶反復發作。1999年冠脈造影提示:冠狀動脈狹窄,隨即置入2個支架,術后1年又感胸悶不適,情緒緊張,失眠,精神不振。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檢查:心電圖提示:心肌損傷。
西醫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置入支架后。
中醫診為胸痹心痛。辨證為氣虛血瘀,脈絡失和。
治療原則:溫通心脈,疏肝解郁。
處方用藥:丹參15g,郁金10g,枸杞子10g,黃芪10g,炒棗仁30g,茯神30g,合歡皮30g,佛手15g,柏子仁30g,青龍齒15g(先煎),八月札15g,玫瑰花5g。每日1劑。
服上藥近一個月,胸悶減輕,夜寐稍安,畏寒,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上方加巴戟天10g。服上藥2月諸癥減輕,心情尚好,無明顯胸悶,病情穩定。
按 此為冠心病置入支架后,又感胸悶不適,再加情緒緊張,失眠,雖有心血瘀阻,但兼肝郁氣滯,以致脈絡失和,由于情緒緊張影響加重了冠心病的癥狀,治以疏導,調理氣機,疏通心脈,取得明顯治療效果。冠心病是本虛標實之病,氣滯血瘀為標,臟腑虛弱為本,即心腎肝脾功能低下為本。丹參、郁金活血化瘀;八月札、玫瑰花、佛手疏肝理氣;黃芪、枸杞子、巴戟天益腎養心氣。氣血并重,通補兼施。
- 相關文章
-
張云鵬治療高血壓病經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