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配伍禁忌
□ 莊乾竹 中華中醫藥學會
聯合用藥是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深受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喜愛。臨床和藥理實驗證明,合理的中西藥聯合應用,可提高療效、降低毒副作用、擴大治療范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藥合用,可使藥效降低或消失、毒副作用增加,甚至引起藥源性疾病。
中西藥合用后藥效降低
牛黃解毒片不宜與諾氟沙星合用 夏季人們不慎患了“熱傷風”,常常會出現咽喉疼痛,牛黃解毒片和諾氟沙星對咽喉疼痛都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如果將二者合用,則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這是因為牛黃解毒片中含有較多的硫酸鈣,與諾氟沙星合用時,二者可產生腸道難以吸收的絡合物,降低療效。
石榴皮不宜與復方新諾明合用 腹瀉是夏季的常見病,石榴皮是治療腹瀉的常用中藥,石榴皮中含有大量的鞣質,不宜與復方新諾明、利福平、林可霉素、紅霉素等配伍應用,因鞣質可與上述藥物結合,產生沉淀,降低藥物的療效。石榴皮也不宜與硫酸亞鐵、葡萄糖酸鈣、氫氧化鋁凝膠等合用,因這些藥物中的金屬離子可與鞣質形成難溶性的絡合物,影響吸收。此外,在服用維生素B1時,也不要服用石榴皮,因鞣質可與維生素B1牢固結合,影響維生素B1的吸收。除了石榴皮外,常見的富含鞣質的中藥還有五倍子、柯子、虎杖、大黃、扁蓄等。
酸性中藥不宜與堿性西藥合用 盛夏由于高溫酷暑,人們常常覺得沒有食欲,此時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平胃丸往往可以“大顯身手”,可是如果您正在服用胃舒平、碳酸氫鈉、氫氧化鋁凝膠、紅霉素、氨茶堿等西藥時,對此類中藥就要“敬而遠之”了,這是因為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平胃丸中有機酸性成分較多,為酸性制劑,若與上述堿性西藥同用,會發生酸堿中和,相互降低或失去藥效。同理,堿性較強的中藥如龍骨、牡蠣等,也不宜與酸性較強的西藥如維生素C、阿司匹林等同用。
黃連素不宜與胃酶合劑合用 夏季是胃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黃連素對腹瀉有較好的療效,胃酶合劑也常用來治療腹瀉、消化不良等,但二者合用后,胃酶合劑的藥效會降低近一半,這是因為黃連素可降低胃酶合劑的活力。
甘草及其制劑不宜與降糖藥合用 甘草及其制劑復方甘草片中均含有糖皮質激素樣物質,會使血糖上升,所以當它們與降糖的藥物同用時,會抵消或降低降糖藥物的降糖作用。此外,鹿茸中也含有糖皮質激素樣物質,也不宜與降糖藥合用。
中西藥同用后產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藿香正氣水不宜與撲爾敏合用 藿香正氣水是夏季脘腹脹痛、嘔吐泄瀉以及胃腸型感冒患者的首選良藥,但是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撲爾敏時請勿服用此藥。因為二者合用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產生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
仁丹不宜與硫酸亞鐵合用 夏季極易發生中暑,中成藥仁丹對于輕、中度中暑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但當患者正在服用硫酸亞鐵、含溴的必嗽平、碘化鉀等西藥時,則不要服用仁丹,這是因為仁丹中含有汞,容易與上述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有毒的汞鹽,引起赤痢樣大便,導致藥源性腸炎。除了仁丹外,常用的含汞中藥及其制劑還有朱砂、朱砂安神丸、安宮牛黃丸、健腦補腎丸、蘇合香丸、冠心蘇合丸、柏子養心丸、牛黃清心丸等。
富含有機酸的中藥及其制劑不宜與復方新諾明合用 夏季由于氣溫高、濕度大,細菌易于繁殖,且人體抵抗力降低,是泌尿系感染的多發季節,復方新諾明是治療泌尿系感染的常用藥物,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此藥,請勿服用富含有機酸的中藥如五味子、酸棗仁、山楂、烏梅及其制劑山楂丸、保和丸等,因有機酸能酸化尿液,使復方新諾明溶解度減小,易產生結晶尿或血尿,造成腎臟損害。
中藥杏仁、桃仁、白果仁不宜與安定合用 中藥杏仁、桃仁、白果仁等不宜長期與安定等鎮靜藥合用,因上述中藥中含有氰甙,在胃中酸性環境中經酶水解產生氫氰酸,與安定等鎮靜藥共同作用于呼吸中樞,造成呼吸抑制,嚴重者產生呼吸衰竭。
含麻黃堿的中藥及其制劑不宜與強心藥、降壓藥合用 麻黃及通宣理肺丸、萊陽梨止咳糖漿、復方枇杷糖漿等均含有麻黃堿,服用此類藥物時,不宜與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藥及降壓藥合用,否則麻黃堿可使強心藥的作用增強,毒性增加,易致心衰或心律失常,同時麻黃堿還可引起血壓升高,降低降壓藥的效果,甚至加重高血壓患者病情。
含鈣中藥不宜與強心藥合用 心臟毒性反應是地高辛、洋地黃等強心藥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如果在服用此類藥物時再服用富含鈣的中藥如珍珠母、龍骨、石膏等,則鈣離子可使強心藥的毒性增加而導致心律失常或傳導阻滯。此外,服用洋地黃的患者也不宜服用六神丸,因為六神丸中的蟾酥有強心作用,二者同用,可引起心律紊亂或洋地黃中毒。
甘草、鹿茸不宜與阿司匹林合用 甘草與鹿茸均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與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解熱鎮痛抗炎藥同用易引起惡心、嘔吐甚至消化道潰瘍。
總之,中西藥合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用藥時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配伍,方可確保用藥安全有效。因此建議所有喜歡“中西合璧”的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應用。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