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辨治
□ 高 菁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腎病內分泌科
糖尿病腎病即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糖尿病最典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隨病情進展將導致腎功能衰竭,所以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1型糖尿病約有40%死于糖尿病腎;2型糖尿病約有10%要死于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升高,進展可尿常規蛋白陽性,可有水腫、高血壓等,晚期至腎功衰竭。
【病因病機】
糖尿病腎病與中醫文獻中記載的“腎消”、及消渴病繼發的“尿濁”、“水腫”、“脹滿”、“關格”等相似。早中期常以蛋白尿、水腫為主要表現,晚期腎衰患者則可表現為脹滿、嘔逆等。此為消渴病日久,腎體受損,腎用失司,腎元虛衰所致,可稱其為消渴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的發病因素除與長期高血糖有關外,與素體腎虧(稟賦不足,素體腎虛,或后天勞倦過度傷腎)、 情志郁結(郁怒不解,思慮過度)、飲食失宜(過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之品,或偏食豆制品,或嗜咸味)等密切相關。臨床上經常可見到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過食豆類食品,迅速進展為腎病導致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的情況,教訓非常深刻。糖尿病腎病起病緩慢,但一旦發病,病情則持續進展,將隨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加重。病本在腎,常涉及肝、脾、肺,后期涉及于心,五臟俱病。病性多虛實夾雜。早期以氣陰兩虛為主,晚期則氣血陰陽俱虛,濁毒內留。最終則腎元衰敗,五臟俱傷。
“微型癥瘕”形成病機假說認為:糖尿病腎病實質上是因消渴病治不得法,或腎元稟賦有虧,或加以情志、飲食失調等因素而致。消渴病日久,傷陰耗氣,痰郁熱瘀互相膠結,則可在腎之絡脈形成微型癥瘕,由瘕聚而漸成癥積。癥瘕為病,初為瘕聚,有聚散無常、假物成形的特點,易治;終為癥積,有積久成形、有形可征的特點,難治。致使腎體受損,腎用失司,則會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腎主藏精,腎氣不固,精微外泄,則尿多尿濁。腎主水,腎氣不化,或陰損及陽,陽不化氣,水濕氣化不利,水液滯留,溢于肌膚,故而浮腫。病情繼續發展,腎體勞損,腎元虛衰,氣血俱傷,氣化不行,濁毒內留,則諸癥蜂起。終成腎元衰敗,五臟俱病,升降失常,三焦阻滯,水濕濁毒泛濫,氣機逆亂之關格危證。
【分期辨證論治】
一、早中期分型辨證論治
肝腎氣陰虛型
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疲乏無力、頭暈目眩,煩熱多汗,雙目干澀,視物模糊,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兼補肝腎,佐以清熱。
方藥:益氣養陰湯(驗方):黃精15g,生地20g,山萸肉10g,旱蓮草20g,女貞子10g,枳殼10g,枳實10g,黃連10g,生首烏15g,牛膝20g。
肺腎氣陰虛型
主要表現為胸背腰膝酸疼,神疲乏力,聲低懶言,易于感冒或有咳嗽氣短,手足心熱,大便常干,舌紅苔黃,脈象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兼補肺腎,少佐清熱。
方藥:補養肺腎湯(驗方):沙參30g,麥冬10g,元參20g,生地20g,山萸肉15g,黃連10g,地骨皮30g,枳實10g。
脾腎陰陽虛型
主要表現為腰腿酸痛,神疲乏力,怕冷怕熱,手足心熱而手足背冷,舌胖有裂,舌苔黃白,脈滑細數。
治法:調補陰陽。
方藥:調補陰陽湯(驗方):黨參15g,當歸10g,生地15g,金櫻子10g,芡實10g,旱蓮草20g,女貞子10g,黃連6g。
脾腎陽虛型
主要表現為腰背肢體酸疼沉重,肌瘦無力,納后腹脹,畏寒肢冷,手足浮腫,大便常溏,舌胖嫩,苔白滑或膩,脈滑數。
治法:益氣健脾,助陽補腎。
方藥:健脾補腎湯(驗方):生黃芪30g,蒼術10g,豬苓20g,木香10g,黃連10g,陳皮10g,半夏10g,砂仁6g,厚樸3g,金櫻子10g。
兼夾證
1.血脈瘀阻:見有口唇舌暗即是,主方中加入丹參、三七或川芎15g。
2.飲停胃脘:見有胃脘停飲,背部怕冷即是。主方中加入桂枝、茯苓、白術、澤瀉。
3.濕熱中阻:主要表現為胸脘腹脹,納飲不香,時有惡心,身倦頭脹,四肢沉重,大便秘結,舌胖嫩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宜改用清化通利法,用平胃散合茵陳蒿湯化裁。若與濕熱下注,主要表現為便秘,腰腿沉重,小便不爽,舌胖嫩紅,苔黃白厚膩,脈弦滑數者,宜用化濕清利法,用四妙散加狗脊15g,木瓜30g,川斷10g,生大黃8g(另包后下,便暢后減量)。
4.肝郁氣滯:主要表現為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納飲不香,舌暗苔黃,脈弦,宜用舒肝解郁法,用四逆散合加味逍遙散化裁。
5.外感熱毒:主要表現為咽喉腫痛,發熱惡寒,便干尿黃,舌紅苔黃,脈浮數。宜用清熱解毒法,用銀翹解毒散(驗方):銀花20g,連翹20g,菊花10g,桑葉10g,黃芩10g,地丁20g,黃連10g,生大黃8g(另包后下,便暢減藥)。
6.肺燥津傷:主要表現為咽干,口干思飲,咽痛,舌紅,苔干燥,脈細數。
宜改用潤肺養陰法,用增液湯加葛根、石斛、天花粉。
二、晚期分型辨證論治
氣血陰虛、濁毒內停型
主要表現為神疲乏力,面色蒼黃,苔黃,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降濁,益氣養陰。
方藥:八珍湯合調胃承氣湯加減:太子參20g(或紅參5g配黃連),豬苓20g,白術6g,炙甘草6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30g,牛膝30g,熟大黃10g,元明粉3g,生大黃8g(后下,便溏后減量)。
氣血陽虛、濁毒內停型
主要表現為神疲乏力,手足浮腫,畏寒肢冷,膚色蒼黃,粗糙,時有惡心,舌胖暗淡,邊有齒印,苔白,脈細。
治法:益氣養血,助陽降濁。
方藥:當歸補血湯,八珍湯合溫脾湯加減:生黃芪20g,當歸10g,紅參5g,豬苓20g,蒼術10g,生甘草6g,川芎15g,熟地15g,砂仁9g,赤白芍各15g,附片5g(或冬蟲夏草2g),熟大黃8g。
肝脾腎氣血陰陽俱虛、濁毒內停型
主要表現為面足浮腫,不耐寒熱,膚色蒼黃,肌膚甲錯,時有惡心,舌胖有裂,舌苔黃白,大便干稀無常,脈象弦滑。
治法:調補氣血陰陽、降濁利水。
方藥:黃芪30g,當歸10g,白芍20g,熟地15g,紅參6g,當歸10g,白藥20g,熟地15g,紅參6g,蒼術6g,黃連6g,黃柏10g,豬苓20g,牛膝20g,山梔10g。
肺腎氣血陰陽俱虛、濁毒內停型
主要表現為腰腿酸痛、胸悶咳嗽,心悸氣短,神疲乏力,不耐寒熱,大便干稀無常,口唇舌暗淡,脈滑數。
治法:調補氣血陰陽,清肺益腎降濁。
方藥:清肺益腎降濁湯(驗方):桑白皮20g,沙參20g,黃芩10 g,麥冬10g,五味子10g,當歸10g,陳皮10g,桃仁10g,杏仁10g,熟軍10g,冬蟲夏草3g。
心腎氣血陰陽俱虛、濁毒內停型
主要表現為胸背腰酸腹脹,神疲乏力,心悸氣短,時有心痛,全身浮腫,不能平臥,納谷不香,口唇舌暗,脈數。治法:益氣養心、活血降濁。
方藥:養心益腎降濁湯(驗方):太子參30g,當歸10g,麥冬10g,五味子10g,丹參30g,川芎15g,澤瀉20g,葶藶子20g,大棗5枚。
兼夾證
糖尿病腎病早期五候到晚期仍可發生,但常伴血虛及濁毒內停,因此治療時選加當歸補血湯或紅參以補氣養血;加陳皮、半夏、熟大黃各10g以和胃降濁。此外,糖尿病腎病晚期還常見如下三候:
1.濁毒傷血:主要表現為鼻衄,齦衄,肌衄等。治以解毒活血,涼血止血為法。方用廣角地黃湯送服三七粉。廣角片9g,生地30g,丹皮20g,赤芍15g,三七粉3g(分沖)。
2.肝胃結熱:主要表現為胸脅苦滿,大便秘結,口苦咽干,苔黃,脈數。治以和解肝胃,緩瀉結滯為法。方用大柴胡湯加減:柴胡、黃芩、半夏、枳實各10g,白芍30g,生姜3片,大棗3枚,生大黃10g(另包后下)。
3.血虛生風:主要表現為手顫,轉筋,四肢酸痛,舌淡,脈弱,治以養血活血滅風為法。方用當歸補血湯合四物湯加味:生芪30g,當歸10g,生地20g,川芎15g,白芍40g,生草6g,木瓜30g,陳皮10g。
- 相關文章
-
李富玉從痰濕論治糖尿病心得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