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治驗二則
□ 唐先平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案例一 于某,男,20歲,學生。
患者因腰骶部疼痛反復發作一年余,加重六個周而就診。一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骶部疼痛,以晨起前為甚,起床活動后癥狀減輕或消失,由于不影響學習和生活,而未引起注意。近六周前上述癥狀加重,并出現雙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夜間翻身困難,晨僵明顯,持續時間大于1小時,陰雨天時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體倦乏力,夜間盜汗,無低熱顴紅,納差,二便調,舌質暗紅,苔薄白膩,脈沉細滑。骶髂關節壓迫試驗,骶髂關節定位試驗,髂嵴推壓試驗均陽性。實驗室檢查:HLA—B27陽性,ESR36mm/h,RF(-)。腰椎正側位片及雙側骶髂關節正位片示:腰椎無異常,雙側骶髂關節間隙無變化,骶髂關節骨質密度增高,邊緣模糊,局部有蟲蝕樣改變。中醫診斷:痹病(腎虛寒濕痹阻證);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早期)。治以補腎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巴戟天15g,狗脊15g,仙靈脾10g,徐長卿15g,萆薢10g,木瓜15g,川芎15g,元胡15g,烏蛇10g,山萸肉10g,威靈仙30g,伸筋草15g,檀香10g,雞血藤30g。水煎服,日一劑,日服兩次。
二診:服藥21劑后,晨僵,腰骶部疼痛,夜間翻身困難及雙膝關節疼痛癥狀消失,僅感右側髖關節酸痛,時有夜間盜汗,體溫正常,舌質淡暗,苔薄白潤,脈沉弦細。上方加杭芍30g,繼服14劑。
三診:服藥后右側髖關節酸痛、夜間盜汗癥狀消失,僅感腰骶部酸脹不適,體倦乏力,舌質淡暗,苔薄白膩,脈沉細滑。上方加半枝蓮15g,白芥子6g,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后復查血沉恢復正常,HLA—B27仍陽性;復查雙側骶髂關節正位片,前后對照提示:局部蟲蝕樣改變稍有改善,其余無明顯變化。遂改用中成藥健步強身丸內服2至3個月以調理善后,隨訪至今未復發。
案例二 張某,女,46歲,干部。
患者頸部、腰部疼痛反復發作八年余。八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部、腰部疼痛,伴有晨僵,時有胸悶,低熱(37.2℃~37.6℃),無盜汗。三個月前曾在宣武醫院就診,經檢查:HLA—B27陽性,RF(-),ESR36mm/h,ASO(-)CRP6.8mg/L。雙側骶髂關節片示:符合骶髂關節炎II級改變。診斷為:強直性關節炎。給予甲氨喋呤(10mg/W)、柳氮磺胺吡啶(0.5g 3次/日)等藥治療3個月,療效不顯,隨求中醫治療。現患者仍感頸部、腰部疼痛,夜間及勞累后疼痛加重,晨僵(+)約持續1小時左右,時有胸悶,無夜間翻身困難,伴有口苦,尿赤,大便正常,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滑。中醫診斷:痹病(肝腎虧虛、濕熱痹阻證);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活動期)。治以補益肝腎、清熱利濕通絡。
處方:穿山龍30g,青風藤15g,赤芍15g,炒山梔10g,黃柏12g,狗脊15g,炒杜仲10g,川斷10g,烏蛇10g,炮山甲10g,威靈仙30g,土貝母15g,莪術15g,雞血藤30g。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濕熱痹沖劑5g,沖服日服兩次。
二診:上方稍作加減服用35劑后,頸腰部疼痛、晨僵減輕,但近來出現雙髖、膝關節時痛,無畏寒,納可,尿赤,大便干,1~2日一行,舌質暗紅,苔薄黃,脈沉細滑。
處方:上方祛仙靈脾,穿山龍減至20g繼服。濕熱痹沖劑同前繼服。
三診:上方稍有加減服用近三個月,腰骶部雙髖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腰部稍感僵硬不適,遇熱諸癥稍緩解,上下樓梯時雙膝疼痛不適,尿赤,大便調,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沉細滑。
處方:蜈蚣3條、全蝎3g,川牛膝10g,伸筋草10g,狗脊15g,炒杜仲10g,川斷10g,仙靈脾10g,烏蛇10g,威靈仙30g,土貝母15g,青風藤15g,雞血藤30g,穿山龍20g,半枝蓮15g,白芥子6g。
濕熱痹沖劑5g,沖服,日服兩次。
四診(2002年7月15日):上方間斷服用近半年,腰骶部及雙髖關節疼痛基本消失,但腰部仍感僵硬不適,雙膝關節時痛,牙齦腫痛,納可,二便調,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黃,脈沉細弱。2002年6月7日于宣武醫院復查HLA—B27為陰性,ESR及 CRP均降至正常范圍。
處方:上方去蜈蚣加杜仲10g,細辛3g繼服。濕熱痹沖劑同前服。
繼服中藥一個月后,諸癥消失,于其醫院復查HLA—B27仍為陰性,復查雙側骶髂關節正位片,前后對照提示:局部蟲蝕樣改變較前稍有改善,其余無明顯變化。遂改服六味地黃丸6g,每日兩次,內服調理善后。
注: HLA—B27是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B位點,是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符合體I類基因表達于白細胞表面的產物,以西醫觀點來看,HLA—B27陽性多終生不變。但有的患者經用中藥治療后HLA—B27由陽性轉為陰性,究竟是中藥從基因水平干預人體基因表達發揮治療作用呢,還是由于檢驗誤差所致,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